与一拨老朋友吃茶闲聊,说到了环保的话题,很推崇流行的一句话:“与其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纷纷议论到时下有的地方政府为了GDP的光鲜,牺牲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待再回过头掏钱恢复生态环境,环境面貌却一时恢复不过来了。又议论到一些具体细小的事儿,譬如夏天到了,环境好孬最能见分晓,河湖的水质如何啊?是不是又蓝藻横行?空气质量如何?是不是嚣嚣热浪里还夹杂着难闻的气味?树木的遮阴程度如何?是不是马路上只有火毒的日头而难见荫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蚊子的密度如何?比往年增多还是减少啦?
蚊子的密度已经成为一个地区测量环境卫生的一个重要指标。记得有关部门每年入夏前都会预测这个指标的,以此告示当地百姓,今年夏季蚊子之多少,让百姓们采取相应的防备措施。笔者就很关注每年夏季蚊子的密度,心中有数,就会早作预防,免得措手不及,比如及时更换纱窗,备好电蚊拍和电蚊香,再不然就在床上张一挂蚊帐。蚊叮的滋味可不好受哇,孩提时就为之所苦,条件所限,防范措施又少,燃一盘像白蛇一样盘着的蚊烟条,蚊子没熏走多少,我们这些“大蚊子”却被熏得晕晕乎乎,整天萎靡不振了。
说到蚊子的密度,有位住开发区的朋友颇有得瑟地向大伙炫耀说,他们那个开发区今年蚊子密度降到近乎零点的程度,居民们得知后都欣然,今年这个夏天基本可以高枕无忧啦,别说蚊帐蚊香可以不备,连纱窗也可以懈怠哩。朋友得瑟未消,我们几位忍不住大呼:“坏了,坏了,开发区居然没有蚊子,不一定是好事。”那朋友莫名惊诧,我们便一一道明其中的缘由。
记得孩提时“除四害”高潮,家家户户要杜绝积水,以防蚊子孳生,常常是一场阵雨后,居民小组长就会上门查看每家天井缸甏底砣有否积水,稍有疏忽,一小摊积水就会孵化出一小撮“打拳蛆”,(扭动的孑孓像在打拳)进而飞出一群蚊子。但彼时蚊子照常猖獗,江南城乡多的是小河浜小池塘,这些小水域能填光么?分明就是蚊子的乐园。别说蚊子啦,也是其他缘水而生昆虫的乐园。从前那些水域最多的就是红虫,在水里一团一团孳生着,只需用旧袜子套在竹竿上就可捞捉许多许多,乃是养金鱼的好饲料呢。如今哪条河浜还有红虫可捞?红虫是绝迹了,河浜里的鱼儿呢?同样没了踪影。近年来有司在河浜里放养了一茬又一茬的鱼苗,然而鱼苗很难长成筷子样大小,多半没等到长大,已经在鲜见生态气息的河水中自然消亡啦。不过还好,总算在我们这座城市的河浜边上见着了垂钓者啦,逢上烟雨溟濛颇有些诗情画意的。鱼的境况是这样,蚊子的生命力应比鱼类强大得多,只要有水的地方,只要这水还有一丁点儿生态气息,它们就能产卵孵化,包括郊区的水田里,纵然有农药,只要水生作物可以成长,它们也能繁殖。不像有的生物,例如黄鳝田鸡等,农药一多,它们只能销声匿迹。古人形容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之情景早无处可觅也。
眼下听那朋友说,开发区没有蚊子,觉得很是奇怪,难道这里的水域干净得连蚊子也不能生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