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走近志愿者是很偶然的。七八年前的某个周日,我去上海博物馆看一个外国画展。参观后,我走进底楼的青铜器馆,不料与我们延安中学的青年教师L邂逅。一问才知道,她是这里的志愿者。一年多前,小L报名参加了博物馆的面试、培训和考核,当上了青铜器馆的讲解员,现在每周日上午都来做“义工”。我肃然起敬!要知道她是一位数学教师,学校里的教学任务很重;而要讲解夏商周的鼎、爵、樽,还有斝、簋、镈……这个“备课量”真不得了哟!小L还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了“大克鼎”等镇馆之宝,如数家珍,让我叹为“听”止!
去过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人,都看到过那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小白菜”。可我有一位教外语的老友P,刚退休就自愿报名当上了“老白菜”。他在暑期的双休日,在世博园的C区站了16天岗,还遇了几天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按理讲,志愿者在下班以后可以游观任何场馆,但是P老师连中国馆等热门场馆都没去过。我问为什么,他微笑着回答:“我也很想去看呀,但一天岗站下来真的太累了……”呵呵,P老师方便了中外游客,却劳累了自己——当然也充实了自己,快乐了自己!
两年前,我在报上看到一则报道《为民服务四十五,义务理发二万六》,讲的是老友殷老师。他的事迹我早有耳闻,19岁时在部队里学会了理发,就开始为战友们服务;当老师后又为学生和同事理发;搬入公寓后又为邻居服务。退休以后,殷老师还“承包”了六个小区和两家养老院的义务理发。区政府为此还搞了个“殷老师义务理发工作室”,让殷老师培训各居委会推荐的理发志愿者。有些居民感到过意不去,私下商量后决定每人每次付一元钱作为理发工具的损耗费。谁知道好脾气的殷老师听了后不高兴了:“为居民义务理发是我人生的乐趣,我愿意,如果收了钱,我这四五十年就白干了!”后来我在报上看到殷老师荣获“2013年上海市十位杰出老年志愿者提名奖”的报道,就打电话祝贺他。这位年近古稀的“剃头爷叔”开玩笑说:我还有一个“野心”呢,要创造一个免费理发坚持时间最长的纪录。哈,看来这个“最”是非他莫属喽!
去年国庆期间,我与老妻及侄儿一家去市郊参加一个捐助活动。谁知此行被好几位老朋友知道了,没想到的是几个星期后,D老师来我家做客,说她已经与爱人一起带着坐轮椅的八旬老母去了福利院。原来D老师的父亲过世前留下一笔遗产,嘱托女儿作慈善捐赠。她感谢我及时地给了她这个可靠的信息,让她一家去这福利院圆满地实现了父亲的遗愿。特别令我感动的是D老师还答应院长做志愿者,在节假日和寒暑假去医院照看住院治疗的残疾孤儿……
我们听了很受感动,当下我们身边有不少人在默默地书写着“爱”和“善”的续篇。
每当我在小区里、马路边、医院里……看到那些套着红袖章的老中青志愿者的时候,我经常会想起一幅构图简洁、含义隽永的公益广告画:一颗红心中,有一只强有力的大手向上托着。我还想起了世博会的那首志愿者之歌《在你身边》:“志和愿两个字,都有一颗心;当心和心靠近,城市的脉搏更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