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伦、四角恋、爱恨情仇,这些充满悬念和刺激的元素,放在话剧《雷雨》里,竟然不再令人揪心和唏嘘,而是遭遇笑场。坊间议论纷纷。剧作家曹禺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的这部作品,故事被许多观众所熟悉。核心是资本家周朴园年轻时自由恋爱,与侍女梅侍萍生了两个儿子。门第不配,家庭反对,将侍萍赶了出去。多年过去,岂料不堪的一幕重现眼前,侍萍女儿四凤亦在周家做侍女,与同母异父的哥哥相爱怀孕,引发悲剧。
演员在台上撕心裂肺,观众却坐台下嘻笑。有人指责观众缺乏是非判断,有人批评表演夸张矫情。但有没有人想过,不少同样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放在当代生活,是否已经颠覆了原来的道德标准?是否已南辕北辙?
如今人们看多了“人间喜剧”。某些“梅侍萍”不会甘心被赶出富豪家门,肯定会索取一笔可观的赔偿金,甚至上门敲一笔。如李泽楷与梁洛施生了3个孩子,最后分手,虽扬言没付分手费,但小梁绝对“不差钱”。像梅侍萍这样忍气吞声,观众会觉得反差太大,以致哑然失笑。现实版的四凤,用流行言叫傍了富二代。就算被揭出真相有血缘,有羞耻心的把孩子做掉,认个有钱的哥哥也不错;没羞耻心的也不少见,分手费、营养费、青春赔偿费等等,不叫那富二代赔个底朝天,怎甘罢休,才不会去白白送命呢。现实主义艺术作品有时尴尬于此:离生活太近,语境一旦变迁,它便像失去了关照对象。
但无论怎样,《雷雨》都是部伟大的作品。它的历史愈是悠久,表现它的艺术家们愈是要挖掘它可以横亘历史长河的所在,而不是简单地照搬。我们可超越它的表层情节,寻求它能够永存下来的、人类共通的困境与挣脱。像周朴园终极寻求的什么?不管是什么,他永远摆脱不了自身的人性弱点,他对物质依赖的焦灼,他得不到爱与亲情。梅侍萍与女儿四凤是一个轮回,命运惊人地相似。它也在昭示芸芸众生,毁灭爱情的“凶手”,往往是爱情本身。如果将人性的冲突超越阶层的矛盾,观众收获的可能是内心的一场“雷雨”,而不仅仅是曹禺的《雷雨》,他们就难以笑出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