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有灾区的难处。许多质疑者往往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不了解灾区的社会背景。比如震级不算高的6.5级地震竟能造成现在的400多人死亡,成为当下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客观说,有这种疑惑也是正常的。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此次震区属于国家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三四千元,房屋质量问题折射的是贫困问题。
这样说,不是回避问题,更不是为谁“开脱”。关键是,大灾当前、灾情复杂,需要一个众人拾柴、众志成城的氛围,这更有利于受灾群众。记者在巧家县抗震救灾指挥中心,想现场采访一个领导,根本找不到人,“他们都在一线”,新闻中心的同志面露难色说。这才是真正的一线,大多数基层干部和救援人员都很辛苦,需要心理上“减压”而非“加压”。而任何一条夸大灾情的信息或是谣言的传播,都可能干扰抗震救灾秩序,是对灾区人民的不负责任。
不可否认,一些质疑的出发点是善意的,是为了今后此类灾害的损失更小。但也有一些过激言辞,或许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显得“深刻”些。现在许多人呼吁建立一个更加成熟的救灾体系,那么,社会心态和舆论环境的理性和成熟就是内容之一。(徐元锋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