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门熟路地敲开每间房门和老人打招呼,报上每位老人的姓名和年龄,和护工一起帮老人送饭、擦身、换洗。如果不经人介绍,大部分人会认为这个面容祥和的中年人,就是养老院里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从2008年接手东平镇养老院以来,沈志刚已经在这里担任院长6个年头。他常说:“只要住进养老院,老人就是我们的家人。”
沈志刚是上海人,1957年出生的他出过国,做过记者,进过企业,但最大的心愿是开办一家养老院。刚接手东平镇养老院时,沈志刚面对的是一个亏损严重、破败不堪、只有3名老人的“烂摊子”。虽然当时资金有限,但沈志刚还是举债对占地11亩的养老院进行整修。之后几年苦心经营。由于缺乏经验,走了不少弯路。为改善老人生活条件,第一次对院舍修缮时,因房顶用材不当造成漏雨返工,因不懂构造建好的墙又拆掉重建。但这些并未吓退沈志刚,他说:“吃一堑长一智,我办养老院就要办出个样子!”为配合镇里做好养老院达标升级改造,沈志刚卖掉了市区唯一一套住房,筹措资金第二次修缮院舍。如今,改造后的养老院算不上高档,但老人们的生活环境卫生、舒适。
为办好养老院,沈志刚放弃了休息,放下了亲情,心中最大的亏欠是女儿。前年,女儿结婚,原本答应“一定回来参加婚礼”的他最终未能成行。原来,女儿结婚当日,养老院里有老人突发心脏病。送往医院、通知家属、料理善后,忙忙碌碌的沈志刚就此错过了婚礼。
沈志刚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养老院的老人们自然知道。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直要忙到很晚,把老人都安排妥当了他才休息;和老人谈心,帮老人洗澡、送饭、喂药,样样事情他都带着护工一起干;有老人刚来时不适应,常常会闹情绪,他就陪在身边,一次次疏导。在沈志刚用“心”经营下,东平镇养老院名气大了,口碑越来越好,入住率已从最初的6%增加到如今的90%,不少上海市区的老人也慕名而来。老人们说:“来这里,就是冲着沈院长!”
东平镇领导曾问沈志刚:你一个上海人来崇明投这么多钱办养老院,到底图什么?他说:只为实现一个梦想。“崇明是生态岛、长寿岛,环境好、空气好,有发展养老产业的先天资源。我梦想有一天,东平镇能建成一套完善的养老体系,让更多老人在这里安度晚年。”或许,这个梦想还很遥远,但沈志刚这个“追梦人”正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接近它。
通讯员 王宗双 本报记者 朱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