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报“夏令热线”携手市文明办共同发起“文明居住”大讨论后,不少读者来信支招,号召提高居民文明素养,加强“自我管理”。“家在这里,就要用心管家。”
文明居住面临新问题
“过去居住条件不太好,但邻里关系却很和谐,我在居委会工作了22年,感觉现在的小区管理更难了。”长宁区天山三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雅玉说,尽管所辖社区建于1956年,但破墙开店、群租、犬类管理等新问题却不少。
“过去我们关注小区的硬件,但是随着城市发展,不文明居住行为也有了新情况,小汽车多了出现了乱停车,过去宣传不乱扔垃圾就是文明,现在提升到了垃圾要分类。”市文明办副主任宋慧表示,新时期文明居住的内涵,关键还是精神文明的提高。
本报“夏令热线”开通后,涉及住宅小区的诉求量最多的不是和房屋有关的报修,而是违法搭建、房屋“群租”、乱停车等居住行为的不文明。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多做宣传,读者汪毓秦就来信表示,文明居住应该从我做起。
自我管理需要“公益心”
“我们爱自家的宠物,更照顾邻居感受。我们不饲养烈性犬,大型犬类戴嘴罩。”这是上海万科金色城市小区20条《邻里公约》中的第17条。
去年9月28日,由5名热心业主自发制定,历时123天和经过7轮讨论修改,九成以上的业主知晓率,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小区“公约”。从教养子女到移风易俗,从高空抛物到垃圾分类,这一份量身定制的《邻里公约》施行近一年,已经改变了小区的风貌。
“我们这个小区年轻人多、孩子多,尽管文明程度不算低,但总有一些摩擦,因此我们想要制定一份‘邻里公约’。”5位热心业主之一的翟长玉告诉记者,他和另外一名业主又找到了3名热心小区事务的年轻人,组成了制定小组。
由于《邻里公约》在制定过程中广泛吸取了100多条意见,如今的认可度极高。小区物业负责人芦铭钒告诉记者,过去业主不用牵引绳就在公共场所遛狗,物业上前制止往往得不到回应,如今只要一提《邻里公约》就会自觉改正。
这一份“自我管理”的公益心还在小区里传播开来,从当初5名热心业主发展到一支七八十人的志愿者队伍。“现在可不一样,热心人太多了。”翟长玉说。 本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