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篇载: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本义为琢玉。其字形演变、含义扩展比较复杂。起码自商末周初起,其周围、环绕、完备、遍及、接济以及至、最、密等义便被陆续采用。如《书·泰誓》“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周亲即至亲。如《诗·小雅·鹿鸣》“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周行即大路,最好的路径。《说文》仅取一义,“周,密也”,段玉裁亦就密、疏相对而作注解,并说“按忠信为周,谓忠信之人无不周密者”。
其实,密又具体为分为紧密、周密、亲密、隐密等义。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二十七年春,胥梁带使诸丧邑者具车徒以受地,必周。”胥梁带,晋国大夫。他让丧失城邑的各个诸侯备好兵马来收回自己的土地,行动必须隐密。
此章孔子所说之周,显然是周密、亲密之义,表示君子的待人之道,或说是与他人关系的准则。周以仁的情感为基础,“爱人”(颜渊篇),又有理性的升华,亦即它是有原则的,思虑周全的,遍及众人的。
比,甲骨文是二人并列之形,一人紧跟一人,与从字方向相反。“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说文》),本义是亲密。不过,其义有两个层面。其一是正当的亲密,如里仁篇“义之与比”(此比已经引申,一般译作靠近、依附乃至服从)。其二是不正当的亲密,即勾结、沆瀣一气,如《左传·昭公六年》所载:宋国华亥“乃与寺人柳比,从为之徵”,即华亥与叫作柳的宫廷近侍相勾结,并为其作伪证。
因此,翻译孔子的话似可如下:“君子有原则地亲和众人,而不会与他人相勾结;小人与他人相勾结,而不会有原则地亲和众人。”
与“周而不比”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群而不党”(卫灵公篇)。群,合群,团结众人。党,结党,拉帮结伙。不过,前人说比与党亦有差异。“比人少而党多。比为两相依附,如邻人之亲密。党则有党首,有党羽,援引固结,蔓延远而气势盛。此比字对周说,正于其狭小处见不能普遍,犹未至于党之盛也。”(《论语集释》)此说可供参考。
君子与人交往,出于公心,思虑周全,好恶爱憎以道义为原则,尽量团结众人。小人与人交往,出于私心,胸怀褊狭,好恶爱憎以利益为根本,必然狼狈为奸。
“周而不比”“群而不党”是孔子的重要思想观点,于今适用,且可扩展至国家层面的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