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离开我们一年了。在这些日子里,我和我的家人们,怀着无尽思念的心情,编辑了这本篆刻作品集,实现了他一个未曾了却的夙愿。翻开印谱,一方方鲜红的印章在眼底浮动,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一个个万籁俱寂的夜晚,看着清瘦的父亲坐在台灯下,手握刻刀,专心致志地治印。
父亲少时就爱书法篆刻,及长因家境贫困,而早早承负起生活的重担,但在常为生计的忧愁中,他也没有泯弃对书法篆刻的热情与钻研。苍天有眼,至上世纪70年代初,父亲得拜于著名书画篆刻大师韩天衡先生门下,成其首位登门弟子;后来,他又得到了艺坛前辈大师方介堪、钱君匋、叶潞渊、方去疾等先生的悉心指导,从此奋发不止,篆艺益进。
父亲不独创作,也热心印学理论、印史考鉴的研究,且多感悟收获。凭此,他曾参与《中国篆刻全集》第四卷的编辑工作,还为恩师韩天衡先生主编的《中国篆刻大辞典》担任撰稿。
上世纪80年代,父亲调入上海书店出版社,专职书法篆刻编辑事务。当时国内文化艺术事业百废待兴,篆刻艺术爱好者求学热情高涨,但名家印谱等临摹鉴赏资料匮乏。深感于此,父亲和单位里的同事先后策划编辑了《中国历代印谱丛书》《明清篆刻家印谱丛书》《现代著名篆刻家丛书》等六十余部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印学书籍,并因此获得过多种奖项。
父亲还喜欢收藏,年轻时囊中羞涩,错过很多次机遇。后来,父亲稍有闲钱,便都花在这上面。在他的收藏中,印石与砚石是他的最爱,故此名其室号曰“双石斋”。父亲于所藏所爱所赏之余,也每每揣摩其中的文化、历史蕴含,还把研究二石的心得记录整理成文。父亲痴石如命,爱石如子。他曾历尽多年遍访产石之地,观察地貌,钻入坑口,探明印石产地源头,终于汇集各地名品印石,编撰完成《中国印石图谱》一书,成为印石爱好者鉴别印石的“坐标系”,填补了国内印石学术研究和印石鉴赏领域的空白。每当有朋友和父亲聊起印石,父亲总是滔滔不绝、毫无保留地道出他对印石收藏的心得。之后,父亲觉得砚石收藏领域还没有一本系统的鉴赏书籍,便全身心地投入,更亲赴日本收集珍贵砚石资料,整理拍照,分档归类,著文详解,欲以编撰成就《中国砚石图谱》。不想在成书之际,他却身患重病,力不从心,由此搁置下来,成为父亲的一件憾事。
父亲的一生总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忙碌着他所钟爱的事业,忙碌着家庭,忙碌着身边的朋友。父亲待人宽厚,热情真诚,只要有朋友需要帮忙,不管分内分外、国内国外,他总是有求必应、全力以赴。
父亲,您虽离开了我们,但我知道,当有人捧起这本篆刻作品集时,他们一定会想起您,想起您为他们出过的书,想起您为他们刻过的印,想起您为他们办过的事,想起您的无私和真诚,想起在那微风吹过的日子……
(本文为《童辰翊印谱》序言的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