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马说》)。这话一箴千古,指出世有千里马,是因为先有伯乐,因为伯乐识马,能在马群中发现能致千里者。
伯乐本来是天上的星宿名:“传舍南河中五星曰造父,御官也。一曰司马,或曰伯乐。”(《晋书·天文志上》)造父,属于二十八宿的危宿。“造父”本为人名,是古时驾马车的高手,传说以骏马献周穆王,被封赵城。
伯乐本名孙阳,春秋中期郜国(今山东省成武县)人,是给秦穆公驾车的车把式,因为驾车技术高超,避免了一次车祸,救了秦穆公,被秦穆公封为伯乐,自那时起,人们便以伯乐称呼孙阳。
战国春申君的门客汗明给春申君说了一个关于伯乐的故事:“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幂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战国策·楚策四》)
有一次,伯乐遇到一匹老马拖着盐车上太行山,这匹老马年纪很大了,累倒在路旁,膝关节直不起来了,尾部皮肤磨烂,涎水洒在地上,白汗交流,爬到半山腰,再也上不去了。伯乐见了,当时就眼泪双流,将自己的风衣脱下给老马盖上,并卸下它的辕辔,让它好好休息。这匹老马于是对着伯乐“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真是很感人的场景!说明伯乐对马有特殊的感情,见到老马病倒累倒,潸然泪下,懂得怜惜珍爱。
伯乐除了赶车,对马的训练十分严格,这是产生千里马的重要途径。庄子对伯乐的驯马,提出批评,认为这样严格的训练折腾,使马失去了它们的天性和自然习性。而这种“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正是伯乐的一揽子培训计划,使他的马能吃苦耐劳,四蹄生风,快如流星,夜行千里。
古代人很重视马,“行地莫如马,马者国之大用者。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行,而兵之所恃以取胜也。”(《山堂考索》)那时车把式也多,到骡马市场选马的多是车把式。伯乐爱马、识马、驯马,就因为他是车把式,是行家。还是韩愈说得好: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在人才问题上,也是如此。我们常常说到伯乐,何谓伯乐?懂行者也。不懂行,就谈不上人才的识别、使用、建立感情。天天说要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不拘一格,高薪延揽云云,但不懂行,到头来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