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勒”曾经是上海的一个符号。一提到“老克勒”,人们就会想到当年的那些崇尚高雅、时尚、精致、多元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上海绅士”。
而今,“老克勒”们虽已渐渐逝去与老去,但“克勒精神”却被重新认知,以各种新的方式传承开发,结出新果。
上海是中国城市文化的摇篮,是中国第一部电影、第一所音乐学院和诸多“第一”的诞生地。今天,当人们情不自禁地为这座曾经辉煌的文化大都会自豪时,也不免为那一朵朵昔日的文化奇葩的日渐萎谢而叹惜。为此,梳理其文脉,追寻其神韵,同时将“老克勒”所代表的都会文化接力棒传承给“大克勒”、“中克勒”和“小克勒”们,理应成为我们这些“海上赤子”的文化指向和历史天职。于是,“克勒门”应运诞生了!
“克勒门”里才俊多,朋友多。这里有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演员、记者和主持人,有影迷、发烧友和爱好文化的企业家,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
“克勒门”里情调多,追忆多,美梦更是多又多!我们以“梦”为题,一连推出了十二个梦。从“老克勒的前世今生”到“上海名媛与旗袍”,从海派京剧说到好莱坞电影,从小口琴讲到大王开……
还记得当“百乐门”的最后一位女爵士乐手、88岁的俞敏昭被颤颤巍巍地扶上舞台,在钢琴上弹起《玫瑰玫瑰我爱你》时,顿时青春焕发的动人情景吗?
还记得“老鸿翔”小开金先生在台上亲自示范、为爱妻丈量旗袍的三十六个点的温馨场面吗?
当见到白先勇在“克勒门”舞台上巧遇年少时的“南模”同窗、惊讶地张大眼睛的神情和“孙悟空之父”严定宪当场手画孙悟空以及“芭蕾女神”谭元元在 “克勒门之家”里闻乐起舞、从室内跳到天台的精彩画面时,你会觉得似乎坠入梦中。
梦是现实的奇异幻境,可它又会化为朵朵彩云、洒下阵阵细雨,永远留落在人世间。龙应台说,文化是应该能逗留的。为了留下这些美丽的“梦之花”,我们推出了新书《克勒丽梦》,它记录了克勒门的八个梦,也是克勒门的策划兼主持人阎华的一本“采访笔记”。
作者阎华童年时曾是一个歌声传遍千家万户的小歌手,少年时曾因被选为点燃东亚运动会圣火的“东亚圣女”而被瞩目。她当过东方卫视的新闻女主播,现在是艺术人文频道的当家女主持。她爱做梦,并且带着她的文化信仰一步步地实践着自己的梦想。这本书不但见证了克勒门“梦系列”诞生的不凡经历,同时也见证了她自己——一个从“花间小筑”书房里姗姗步出的女主播,是如何“敦化”成一个风韵初存的“上海Lady”和款款待人的沙龙女主人的。
做“克勒”不易,做“丽人”也不易,做一个有诗有梦的“克勒丽人”,那就难上加难了!
愿更多“克勒丽人”成为有历史守望与文化追寻的梦中人,将高雅、精致、与时代同进步的海派文化精粹传承发扬,将“克勒”进行到底!
(本文为《克勒丽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