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每逢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上海都会如约迎来冬季雾霾。雾霾似有愈演愈烈之势,2013年12月6日,上海遭受史上最严重雾霾侵袭,平均PM2.5指数超过600,气象台发布了霾红色预警,严重的雾霾令我国东部地区几乎全部沦陷。相比往常,华东地区今年雾霾天气出现范围更大、持续时间更长。2013年雾霾波及25个省份、100多个大中型城市,全年全国平均雾霾天数达29.9天,创五十二年来之最。
雾霾变本加厉,愈演愈烈,眼看春节将至,市民传统上燃放烟花爆竹的高潮也将来临,这会进一步加剧冬季雾霾的危害。
2012年年初,我提交了一份书面意见,要求上海禁止销售烟花爆竹,以期促成烟花爆竹在本市减少燃放。2013年里,相关部门已经积极行动了起来,烟花爆竹批发单位数量被大幅缩减,临时销售点也在逐步减少。同时,消防部门积极推广新型安全环保烟花爆竹,力求减少大气污染。2013年底,包括上海在内的31个省市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雾霾治理,匹夫有责”,为此,我们每一个市民也都应身体力行、有所作为。
春节是传统佳节,燃放烟花爆竹是传统习俗,但时至今日,这种习俗是以牺牲环境、资源、健康和公共安全为代价的。对于像上海这样居住人口密集、高楼大厦林立的特大型城市,春节期间烟花爆竹集中燃放的负面影响,对环境本已脆弱的上海来说,无疑更是雪上加霜。烟花爆竹燃放后受污染的空气会加重对市民身体的伤害,大量丢弃的残骸又加剧对环境的破坏。
过年要有年味,也不能单单指望烟花爆竹。其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早已让怎么过年变得非常多元化。
近年来,不放烟花爆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接受,没有烟花爆竹“袭扰”的国内外城镇日益成为市民清净度假的首选。春节期间走进申城不少小区,一个个大红灯笼,一张张喜气窗花,无不透露着红红火火的浓郁年味。
没有不可变化的习俗,不变的,是我们永远追求向善向上的生活情趣。这种情趣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是干净的空气和安全的秩序;引导这种情趣,则需要更符合时代需求的社会管理新思路。
环保领域,有一条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通过对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揭示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在这条“倒U型”曲线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随着一个国家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程度又由高趋低,逐渐减缓。而与经济水平发展同步的,通常还有人文素养和文明程度的提升,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但纵观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拐点”的出现并非必然,“仓廪实”也未必自然就会“知礼节”,发展需要一个必要条件——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明确公民的环境权利和义务。
为此,我领衔共138位代表联名向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发出倡议,吁请:2014年新春佳节,申城全体市民为了我们的共同家园请放弃烟花爆竹!倡议得到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2014年春节期间,人们明显感觉到,申城燃放烟花爆竹的数量和频次大幅降低,越来越多的市民把不放烟花爆竹当作自身的“环保责任”。
十日谈
人大代表履职录
人大代表的 “有心”与“用心”,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