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后,殡葬会是怎样?
我认为绝对不是现在的形态。它势必会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变化。任何一个习俗都有一个兴起和演变的过程,未来的行业发展也会遇到很多挑战,但不变的应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目前,中国殡葬行业正面临着一些变化与挑战。
首先,是文化心理和传统习俗。中国的殡葬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与规模,成为社会化的重要部分。但是人们二元化的殡葬观念始终没变,长期来重生不重死,重物不重意,虽然从形式上非常重视殡葬,但是在心理和行为上却排斥殡葬,忌讳死亡。
由于对生死观的理解在多方面处在一种逻辑矛盾的状态中,因此在意识上将殡葬排斥到整个社会之外,在社会的管理中将其列入另类。事实上,殡葬行业在社会上的定位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努力的地方。有人认为殡葬的传统性太强很难改变,但正如马云所说:“改变传统很难,但不是不可能。”
其次是老龄化问题。我经常去国外出差,国外同行都问一个问题:中国殡葬行业如何安排好13亿人的死亡问题?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目前,国外殡葬行业在研究人口的死亡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爆发了婴儿潮,有婴儿潮就有老人潮,有老人潮就有死亡潮。2025年—2045年,中国年死亡人口将突破2000万,按每次丧葬活动30人参加计算,参加人次将达6亿之多。
美国人口3.15亿,年死亡数250万,殡仪馆20900家,公墓23000家;澳大利亚人口0.2238亿,年死亡数15万,殡仪馆800家,公墓1300家;中国人口13亿,年死亡数980万,殡仪馆1729家,公墓1266家。从这个数据的背后,我们可以思考很多问题,我们这个行业还要发展,才能服务好人们“有尊严地离去”。如何在这个行业中,体现对人生、人权、尊严的尊重,我们还要做很多探索。
同时,还有城市化问题。目前,中国正面临人类历史上一场快速城市化运动,城市化水平已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0年的47%。“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数据,2025年中国有10亿人居住在城市,将有221座百万人口以上城市、23座5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8座千万以上人口的城市、2座20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殡葬服务是以城市为基础的,城市化的加剧更需要发展殡葬服务业,以便为城市居民提供社会化、市场化、人性化的公共服务。
此外,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对殡葬的服务提供、商品供应与生产、活动策划等无不产生影响。这是市场化对我们的新要求,也将与过去单一所有制的殡葬形态发生冲撞。
目前,对台服务贸易协议的承诺,中美贸易服务清单的谈判,表明中国政府在越来越多领域和行业开放的姿态。国内殡葬行业不能再关起门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何况,民政部明确将殡葬行业列为服务行业范畴,这也为我们提高整个行业的服务理念、服务要求、服务规范、服务水准提出了机遇和挑战。
总之,殡葬行业发展的目标与研究思考的方向,最终将指向环保、尊重与纪念。这三者是互为相关,互为交叉。殡葬业不能将自己局限于殡葬的圈子之内,只有加强与其他行业的沟通与联络,才能使自身具有突破的思维,迎接未来更多的变化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