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把品尝广式茶点称饮茶。早年,上海的广式茶楼大都在虹口广东人聚居的地方,而武昌路的彰记、曾满记最为大众化,南京路的新雅、福州路杏花楼较为高档。基本上都沿袭广州的习俗,大厅里有火车座,而大多则是圆桌面。人们喜欢围圆桌而坐,一桌约有二三家人家,认识不认识都无所谓,一回生两回熟嘛。入座后,伙计会根据客人的需要把茶泡好,大都是桌子上泡一两壶茶,大家共饮,多是红茶、菊花茶、普洱茶等。也有两种茶叶混合的,如菊花和普洱混合就叫菊普,菊花和龙井混合,因同广州话“焗龙”有谐音,有把龙“焗”死之意,故叫菊井。上茶后,有中年汉子手捧笼屉装几种点心,来回穿梭在各桌之间,叉烧包豆沙包烧卖虾饺地喊着,需要的可以取一碟二碟。点心中最受欢迎的是鸡肉大包,每次来一笼屉顷刻就被一扫而光。小孩们经常主动出击,专门到大厅门口等候,总能“抢”到一两碟回桌。大家一边吃喝,一边开始聊天,中老年人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年轻人则聊学习,聊事业,聊家常,当然也少不了互相逗乐,你的对象如何如何,我在什么什么地方看到你们拍拖。商人们碰到一起就大谈生意经,互通信息,说不定还会谈成一两件生意呢;而有些职员,会一个人找个安静的位子,品一杯茶,尝一件点心,看一张报纸,九点前结账去上班,好不自在。老板是广东人,食客大部分也是广东人,所以整个大厅都是乡音,在那里可以见到诸多的亲友同乡,好似是个大家庭的聚会,很有情趣。
结账的方法是以碟的大小不同来计算的,如伙计向账台上喊三大、四中、六小外加五,账台就会算出三大碟四中碟六小碟的点心再加五人茶水的总价,并开出结账单,而报账时那独有的韵味,抑扬顿挫,如一首动听的歌曲,同时也增加了大厅的气氛,用语言是无法描述出来的。现在虽然有服务小姐持卡代为结账,但我还是怀念那种如同音乐般的唱票式埋单。
这种传统的广式饮茶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后因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被迫停止。待改革开放,雨过天晴,饮茶业也又恢复过来。近年,随着新雅、杏花楼等老牌粤菜馆恢复饮茶业,不少酒楼也相继开设这一行当,食品由单一的点心发展有广式粥、粉类如状员及第粥、艇仔粥、炒河粉、猪肠粉等,又增加适合上海人口味的菜肴。前些日子,我约了老同学、老战友十余人到一个大酒楼饮茶,大家一起忆往昔,论今朝,谈未来,从早上7点到11点,总共才花了两三百元,舒适又实惠。大家相约隔一段时间,再来茶楼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