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男生组合”这条短语很时尚, 流行话说就是“炫”,就是“拉风”。组合也,乃一支训练有素的重唱小团体;男生也,乃一群平均年龄已达七十的老头;追梦呢,映着最美不过的夕阳红,努力追寻温馨、从容、有品位的文化生活。可别小看这支组合,他们舞台魅力十足着呢。
去年十月,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里,老友应瑞森君邀我看俄国叶卡捷林堡市拉多斯特艺术团与广中街道的联欢演出。他爱唱,从前是上海老年合唱团里的男低音。当年汾阳路上的上海教育会堂刚落成,沪上算件盛事,老年合唱团登上崭新的舞台演出,我去听了。记得是马革顺教授任指挥,到了许多嘉宾。周小燕先生踩着高跟鞋也来了,风度高贵、优雅,给我印象很深。岁月不居,随着团员相继老去,原来的人马也散了。前些年电视里搞什么家庭唱歌大赛,见应君代表居委会上台唱,我有些不屑。他身为大学副教授,研究“四连杆”、“六连杆”的机械专家,与婆婆妈妈混在一起,岂不掉价?这次听说是与俄国的文艺团队联欢,就答应了。
两国艺术交流,节目精彩纷呈。拉多斯特艺术团的演员全是年轻人,他们表演的《卡林卡》、《吉卜赛舞曲》等节目,或唱或跳,热情洋溢、活力四射;广中街道的演出虽属业余,却不逊色。更让人刮目的是“追梦男生组合”:有男声小合唱——苏联歌曲《海港之夜》、中国军旅歌曲联唱(四声部的《当兵的人》、三声部的《打靶归来》)等。“组合”队员白衬衫、红领带、蓝裤子,个个精神抖擞。《海港之夜》的领唱是80高龄的赵松年教授,五十年代中期,赵教授曾在哈尔滨做苏联专家的研究生,俄语功底扎实。他用娴熟的俄语深情地唱出卫国战争时期,泊在波罗的海军舰上的水兵即将出海征战的心情,那是份对祖国的忠诚,对在船尾挥舞蓝头巾送别的亲人的不舍。
“组合”的团员中有教授、高工、海军大校,也有公务员、经理、工人。出于对声乐共同的爱好,老人们走到了一起。后来,我又几次去看他们排练,正式演出也好,平时排练也好,态度都是一丝不苟。说好下午两点排练,踩着时间的节点老人们就到了。有意思的是,好几位都是一路脚步一路歌,人未进场,欢快的歌声已先飞了进来。和团员们闲聊也很有趣,应君年近八旬,是领头羊。他身体并不好,平时说话、走路全要慢一拍。他向我自嘲:“伊拉(指队友)讲我上台指挥,手一动起来,人就像打了鸡血针,神气活现”。是的,歌声给老人们带了欢乐,为晚年注入了生命活力,这是任何膏方、补药都替代不了的。胡秋发老人是退役的海军大校,七十又五了,军人风范仍然十足,站如松,坐如钟。他是“组合”里的第一男高音,据说能唱出帕瓦罗蒂那样的高音“C”。问问这些爷爷辈的老人,家中老伴、儿女对“组合”的态度,又是异口同声:“家人蛮支持的”,好啊,理解万岁。
“组合”里的老人们在追梦,但那不是荒诞无稽的梦,不是发财中奖梦(演出没有分文酬金)。他们追求健康“养生”,文化“养生”。他们不断学习,钻研声乐艺术,自己改编声部,排练有难度的三重唱、四重唱。去区、市图书馆查数据,面对海量的音乐作品进行试听与辨音,有时,一个乐曲可以听上十几、几十遍。团队是业余的,对声乐的钻研是较真的。以歌助乐,以乐养老——以精神文化养老,这个起点设得很高。乐圣贝多芬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组合”的老人们,正是源于这股精神动力,快乐地、健康地活在幸福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