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2015年03月0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视舆情
无用的乡愁
何小手
  何小手

  春节提供了家庭团圆的契机,也使得有关乡村的忧虑再次爆发。这些天,一篇《博士返乡手记》在网络传播甚广,文章描述了农村荒芜、精神颓废以及文明没落等状况,很多人从中收获共鸣。类似的感叹其实并不稀奇,早就有人发出过“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的感叹,一些研究也对此提供了佐证。不同的分析视角引发不同的观点,这篇博士手记收获共鸣之余还引发了不少争议,农村是否如部分人分析的那么衰败,今天看来还是一个值得深入考察的问题。

  有文章总结类似博士手记这样的“乡愁”文章,认为它们的主题包括两个,一是“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描述精壮外出、老弱留守、了无生气的乡村“空心化”景象;二是知识阶层的无力感,农村受消费社会的冲击,对知识的认同在削弱。前一个主题涉及的正是目前农村主要的公共议题,农村空心化以及由此衍生的留守儿童、养老等问题,如今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后一个主题则相对复杂,诸如近年盛行的“读书无用论”,急功近利、道德冷漠等问题恐怕并非仅仅存在于农村。但无论如何,知识分子的“乡愁”都会通过怀旧情结融入这些问题,这正是“乡愁”文章汗牛充栋但屡屡引发关注的原因。

  怀旧在互联网上早已成为讨喜的话题,问题在于,作者的观察容易将自己的担忧扩大化,所做出的判断往往也与他们对农村的浪漫想象有关,这使得它们的结论经不起考验。博士手记之后,网上出现许多回应文章,有批评者斥其为“故乡病”,认为类似的文章针对的是“不必喟叹,喟叹也无效的问题”,而一篇题为《你阳光,农村就不凋敝》的文章提到的一段评论耐人寻味:“我们阻止不了时代前进的步伐,但如同一夜民国,总有一些人对封建王朝有着别样的情怀。”虽然文章标题有着炮制心灵鸡汤,从而淡化问题的嫌疑,但它的确为看待农村凋敝提供了新的视角。人口流动不可避免地由农村向城市流动,这种集中的过程正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农村“空心化”让很多人感受到时代变迁带来的不适,而关注经济发展的人们则从中看到积极的一面。“乡愁”流行之初,上述不适让很多人感同身受,如今“乡愁”一厢情愿的一面逐渐凸显。

  当下乡村无疑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其中有的还异常严重,“乡愁”类文章之所以充满争议,主要因为它往往贯穿着怀旧情结,而一味的抒情难以洞察到现实的问题及其根源。带着情怀去看待乡村,容易产生一种回到过去的冲动。这在情感动员上可能会有不错的效果,但是,正如有批评者认为“乡愁”文章矫情而无用,这样的“乡愁”对于正在经历农村“空心化”的群体则未必有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化新闻
   第A15版:文化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长三角
   第A20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1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健康园/保健
   第B0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目击
日本马桶盖杭州造不是黑色幽默
“上海工地”
球迷和彩迷
涵养文化,培厚“精神新土层”
谁捞“邮”水
无用的乡愁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2无用的乡愁 2015-03-02 2 2015年03月0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