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8时30分,多媒体教室内,校长明德璋面向预备(1)班学生开讲第一课,悬挂着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4幅对联,为教室增加了节日气氛。舞动的丝绸、遒劲的古藤、柔韧的雕塑……明校长从生活中的场景入手,抽象出线条之美,带领学生初探书法的来源和艺术美。
“学习书法,并不是为了参加等级考或者参加竞赛得奖,而是希望你们通过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学习,增加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明德璋告诉同学们。作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委员会成员、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明德璋本人对书法颇有造诣。在和师生的接触中,他发现,不少学生握笔姿势等书写习惯都不规范,而书法专职教师师资也相对紧缺。一方面,他在所有学科教师培训中开设了“三笔(毛笔、硬笔、粉笔)字训练及艺术修养”课程,另一方面,他自己动笔,结合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为同学们书写行书硬笔字帖。
“市面上的硬笔字帖种类繁多,然而,有的为了强调美感让一些笔画变了形,有的强调每个字、每一笔的写法但缺乏整体布局的概念。”学林出版社社长段学俭介绍,由漕河泾街道出资,该社结集出版明校长字帖,首批免费赠与汾阳中学、中国中学及上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实验学校的同学。每一帖,均是一篇预备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每周一节课,同学们一边吟诵古诗,一边可使用书页内附的竹纸临摹。
“青少年学习书法,一辈子受益。因为不仅能掌握汉字点画、结构、章法等技艺,更能陶冶情操、克服浮躁、磨砺意志、培养艺术审美情趣。”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为该书作序。徐汇区教育和文化局有关负责人透露,今后,字帖将继续涵盖其他年级古诗词内容,并向更多学校推广。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