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在全国两会上的一个提案,这些天持续在网上引发热议。这个提案谈及的家教观广受关注和流传——鼓励你的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在刘长铭看来,我们所谓的最成功的人一定是很少数的,绝大多数是平常的。但是,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儿女成龙成凤,因此逼孩子学习、补习,弄到他们连觉都睡不醒。孩子为什么以后不能选择做平常人?是不是我们社会中的普通人,谈幸福的权利就要少许多?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今天看到大量的人是普通人,但他们生活得很乐观、很幸福。
孩子学业出类拔萃固然好,但如果平平常常也无妨。大城市教育资源丰富,高考升学率高,学业深造的立交桥也多。孩子毕业了,如果找不到高薪体面的工作,那么找份普通的、稳定的工作先干着,或者成为自由职业者过渡一下,孩子照样可以过得幸福无忧。
不过,对有些孩子来说,做“幸福的普通人”,或许并不容易。联想到时下掀起热潮的《平凡的世界》一书,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是个比较沉重的话题。一名研究生曾在相关研讨会上讲述,自己早年从乡下到城里的重点高中读书,穿着不合时宜的衣服,讲着不标准的普通话,在周围都是城里孩子的校园里,感到自尊心严重受挫。那时看到《平凡的世界》,他知道了这个世界上,原来还有许多像他这般怀着自尊、带着热情,但又沉默的乡下孩子。而相比那些没机会进入城里重点高中学习、小小年纪就走上打工之路的孩子,这名研究生又是幸运的。
做幸福的普通人,还需要辩证地看待。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基层人群向中产阶层流动,这种“向上”的流动,是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作为个人,需要有“向上”的奋斗目标,努力获得更高的学历、更好的工作、更美好的生活、更广阔的平台;同时,也需持一颗平常心,因为“向上”是无止境的,相对于“拔尖”,普通人是绝大多数。我们的社会和家长,理应一方面教育、鼓励孩子去追逐梦想,另一方面也要让他们拥有健康平和的心态,二者并不矛盾。
鼓励孩子做幸福的普通人,孩子们生活的社会是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决定着他们能否“普通”地“幸福”着。当乡村孩子能够在家门口优美淳朴的村校念书,而不必天天跑十几里山路去镇里上学,他们就是幸福的小儿郎;当城乡之间公共服务资源和就业条件不再相差悬殊,一些孩子即便不能“鲤鱼跳龙门”,留在乡镇工作生活,也可以幸福而知足;当考不上大学而进入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毕业后也能有体面的工作和生活保障,他们就不会有挫败感;当社会公平正义阳光普照,不同阶层之间不再固化板结,人们完全可以凭借努力“向上”,那么感到幸福的普通人就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