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周刊》1月15日载江礼旸大作《王莲英和陶乐春川菜馆》,文中提到上海滩川菜“四大流派”,其中提到我至交和崇敬的吕正坤大师的恩师廖海澄,我从吕大师赞恩师与多年研调“吕派川菜”之“根”中,发现“廖派川菜”起家是“正宗川菜”。我抛砖引玉地认为:廖海澄是“正宗川菜引入上海滩一先驱”。
“流派”之说,我最早见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拜读了沪上赫赫有名的梅龙镇海派川菜大师徐正才大作《“海派”是上海菜的特征》,文中载:“从清末首创‘流派’川菜的‘四家祖师’,到全盛期公认的‘四大流派’和‘四小流派’,及其50年代初的‘一龙二凤’等掌门流派……”该文没有具名展开。我在2011年拜读江礼旸大作《海派川菜台前幕后》得知:“在听海派川菜泰斗徐正才大师‘摆龙门阵’时,谈及当年上海滩川菜的‘三鼎甲’、 ‘四大流派’、 ‘四小流派’、‘一龙二凤’趣闻轶事,……‘三鼎甲’为:一王(炳成)、二向(春华)、三萧(长发)……;‘四大流派’(向春华为重庆派,廖海成为成都派,何其林为官场派,颜承麟为川扬帮)。”江先生写的是“廖海成”,当时我疑惑“廖海成”,是否是吕正坤大师的恩师?
2012年1月12日《好吃周刊》登载徐大师大作《趣谈川菜中的鱼香味》,解开了我的疑惑。文中载:“上海最早的下江名厨有:‘一王、二向、三萧’的‘三甲鼎’排位(即王炳成、向春华、萧长发),继后,三十年代涌现‘四大流派’(即向春华、辽海澄、何其林、颜承麟)建立了海派川菜的体制。继后又诞生‘四小流派(即朱根泉、陈桂芳、何其坤、尹阿大)为继承,新中国建立前后又派生了‘一龙二凤’(即何其坤、杨平章、冯文宾)领军川坛。”有趣的是徐大师把廖海澄的“廖”写为“辽”;不过从徐大师与江先生两文中,我证实了“四大流派”之一,就是吕正坤大师的恩师廖海澄。
我为什么说廖海澄是“正宗川菜引入上海滩一先驱”?我国烹饪界有不少“烹饪学术耆宿大贤”,如上海的王义民、四川的熊四智等;我国第一部《中国烹饪百科全书》,王义民主编工艺、熊四智主编综论;全国川厨入书10人,其中上海2人,即被称为“四小流派”和“一龙”的何其坤和廖海澄嫡系爱徒吕正坤。王义民当年曾在我们组织的“上海川菜发展研讨会”上,说过这样一句话:“正宗川菜要用川盐来烹调。”熊四智在《川食奥秘·川味》也载有:“离开川盐而烹川菜,所谓‘正宗川菜’就有几分不正宗了。”那么当年廖海澄推出的“川菜”是否用“川盐”来烹调?
我们知道有句话:“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老一辈革命家李一氓在《饮食业的跨地区经营和川菜业在北京的发展》一文中也有述:“限于交通条件、人民生活水平和职业厨师的缺乏,跨省建立饮食行业是很不容易的。”李老是四川人,在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前,与郭沫若等多人,不但亲赴都益处,品尝了廖海澄烹的川菜,而且留下了深刻印象!李老在忆建国前“川菜馆”时,说过:“北京不多,沙滩红楼对过有一家,上海也仅有都益处、锦江饭店两家。”这也可印证那时廖海澄烹的川菜“正宗”。李老为什么这么说?因“川盐”是“井盐”,我们上海人吃的基本上是“海盐”,吃惯“海盐”的上海人,没有感到“海盐”烹的菜,有什么不好,故不易区别出所品的菜是“川盐”烹调,还是“井盐”烹调;但四川人特别如李老这样的美食家、川菜界耆宿熊四智等,一品就能区别出来!熊四智在1986年撰写的《烹调小品集·巴蜀编》就载有:“近年来,作为一个地道的四川人,笔者曾有幸品尝过北京、上海、东京等城市一些川菜馆的川菜,不论鱼香肉丝,还是白油肝片,回味总觉得有些带苦。一打听,才知道他们用的乃是海盐。不难理解,海盐含镁量较井盐多,回味感到苦则属必然。”
因此廖海澄推出“正宗川菜”当然要用“川盐”来烹调。那么在当时沪蜀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廖海澄是怎样使“川盐”等调料,源源不断地从四川运到上海?我研调中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廖海澄与“四川袍哥”(相当于上海青帮)冷开泰交情甚好,冷把四川烟土私运到上海,已打通了一条“秘密航道”;那时甚至“四川一霸”刘湘,从上海法租界买枪械,也必须通过“冷开泰航道”,才能安全运抵四川。廖海澄就是托冷开泰把“四川调料”,随“运烟土船”带到上海;我在“袍哥史料”上查阅到:“1922年,冷开泰……抵沪时,……青帮头子杜月笙、黄金荣、顾家棠、羊阿毛等都热情接见宴请。……冷在上海期间,……认为可以‘拉肥猪’,和身边的秦子均、向子材、肖进汉三个商量,物色到江西的一个财主为对象,把财主绑走。第二天事情暴露,冷等被捕,肖进汉和其他二人被立即枪毙,而冷由开‘都一处’大餐馆的老板廖海澄营救获释回川。”
“都一处”明显是作者写错,把廖海澄“都益处”的“益”,写成“一”了。从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廖海澄的川菜”进上海滩四年左右,不但站住了脚,而且有了大发展,已有这样的实力,救冷开泰一命,来回报对他在大上海发展“正宗川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