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渊源简称法源,是法学用语。通常指法的创立方式及表现为何种法律文件形式,有直接渊源和间接渊源两种。今天,我谈“法的渊源”,法加了引号,是考索2014年中国年度汉字“法”的渊源。
我们祖先创造的法字,其渊源颇具神话色彩。法的繁形作灋,金文作(图一),字根为:氵(水)、廌、去。
氵(水)。法字之所以偏旁为“水”,是因为法律要做到如水平那样公平。
廌(zhì)。甲文作(图二),即法兽解廌,又称獬豸或解豸、独角兽、神羊,是中国汉族神话传说中额上长独角的灵兽。汉代《异物志》对獬豸的描述为:“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意为:獬豸能辨别是非,见到有人相斗,它会用角顶倒错的一方;听到有人相争,它会用嘴咬住理屈之人。
相传廌是神遗赐给华夏人文始祖黄帝的,黄帝曾请这一神兽协助决断疑狱。
“中国司法鼻祖”,尧帝时铁面无私的法官皋陶有用廌治狱的传说:廌“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是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故皋陶敬羊。”皋陶遇到曲直难断的案例,便放出廌,依据廌是否顶触来判定是否有罪。决狱明白,执法公正。
春秋时楚国,也有神兽廌判定疑难案件事例。一次,有个王宫的卫士偷了宫廷珍宝,楚文王知道大怒,下令要对所有卫士治罪,最终交由廌判定,结果廌抵出这个卫士盗贼,使得无辜者未被枉杀。楚文王很受教育,做了一个“解廌冠”戴上,以示执法要公正。后来“解廌冠”成了古代法官的帽子。
断案“高手”廌能辨是非、明曲直,获得普天下人们的承认,被作为一种客观标准运用于审理案件。廌又是古代法律文化的象征,素有“法兽”之美名。
去。甲文从大从口(图三),即人离开穴居处的洞口,“出门”去了。初义为离开,除掉(除去、去掉)是衍生出的引申义之一。法中的“去”就是除掉意思。
现在就灋字的构成理念再作归纳。《说文》:“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展开来说:法,是对犯罪的处罚,偏旁为“水”,指法要平如静水;为了做到这点,神兽“廌”见到不公平的事与物,会用角顶掉除去,于是字中加了“去”。
“法兽廌”以角触断罪的方法被睿智的古人放进“灋”字。于是,这个“灋”就有了深意:一是公平裁判、明断曲直,乃我国古代先哲赋予“灋”字的基本涵义;二是代表了人民心底的向往,“灋”应该对任何人公平如水,执法者要像“独角法兽”廌那样敢于坚决除去邪恶,伸张正义。
“灋”如何嬗变为“法”已无从考,传说同样离奇。此字的简化,与其他繁字笔画多书写怕麻烦而减省不一样,战国时有个徇私枉法官员,因为害怕廌的刚正、威望、严厉, 见到灋字中的廌就心怵,便偷偷把“廌”删掉,法字内涵就大打折扣了。秦代小篆繁简两款法都有,由于易写,两千多年来简“法”使用得多。我想,神兽“廌”会形遁魂在,“隐”于法字间刚正不阿的“法魂”是永远删不掉的。
去年遽然离世的模范法官邹碧华生前就以“庭前独角兽”作微博名,可见他对法(灋)字与司法的公平、公正、评判、惩罚等含义有着自己的深刻理解。
法(灋)字锓铭着珍贵的历史资料,蕴含了丰富的文化讯息。考索“法”的渊源,使我们能窥见古代法律起源之梗概,了解华夏初始以神明裁判为主体的审判制度演绎情况,懂得法字构形还寄托先人冀望司法公正的社会理想。毫无疑问,这些“法源”都能再为今天海内外法学界研究中华法律制度史,直接与间接地提供最古老最独到的原始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