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编辑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拆信、读信。和电子邮件不同,那一封封手写的信,鲜活生动,在这个快遗失手稿的年代,颇有个性,充满了温度。
副刊部每天都会接到大量读者来信,有一些是投稿,有一些是读后感,也有一些是对编辑工作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的。
这些信,有的诚恳谦和,有的泼辣尖锐,有的饱蘸浓情……而每一封,我们副刊的编辑们,都会认真阅读。
前些日子,我们收到了读者傅宁的来信。他说,他是晚报几十年如一日的忠实读者,他在信中给星期天夜光杯的“上海珍档”栏目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比如,他希望这个栏目能向读者提供更多“老上海珍贵的、鲜为人知又具有历史价值的史实”,同时,还希望稿件能“具有一定的新闻由头,因为报纸毕竟是新闻纸”。此外,他也想“能看到一些有新意的文章”。
这样的热心读者,是我们办报的好参谋。收到来信后,分管副总在与版面编辑交流之后,提笔给读者回了信……可能是读者所留地址有误,回信寄出后却被退了回来。为了能将回信送到读者手中,我们又专程去傅先生所留的地址——浦东新区张杨路潍坊小区一居委会,那里的工作人员还帮忙查询了户籍,后来还去了小区所属的物业公司……遗憾的是,几经周折,我们还是没能找到那位热心的傅宁读者。
刊登这篇小文,一是对未能得见的傅先生的公开回复;二是希望傅宁读者见此文后,能与我们联系上,以便日后更多交流;三是借此向更多读者表达诚挚的谢意。
欢迎你们来信,更欢迎你们早日成为我们夜光杯朋友圈中的一员。写写来信、打打电话、动动手指,给出你们的评论、建议与批评。
有了你们,我们才有不竭的动力,一直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