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乃武,生于浙江余杭镇。其父杨朴堂以种桑养蚕为生。自幼聪颖好学,为人正直而敢于直言。他20多岁考取秀才,33岁在同治十二年高中举人。生得一表人材,且多才多艺,在余杭镇小有名气。
余杭镇有一丽人,名唤毕秀姑,因其貌白皙俏丽,又好穿白衣绿裤,人称“小白菜”。因家贫,17岁嫁给豆腐店帮工葛品连为妻。翌年,葛租了杨乃武家一间房。杨见毕秀姑聪慧灵秀,便教她读书写字,郎才女貌,又过往甚密,镇上便有了两人关系暧昧之绯闻,好事者言:“羊(杨)吃小白菜”。杨乃武急于脱嫌,便故意提高户租,葛品连只得另租他宅。
这年秋天,葛品连患痧症身亡,其母葛喻氏生性凶悍泼辣,疑毕秀姑貌美而红杏出墙,谋害亲夫,将毕秀姑告到县衙门。知县刘锡彤本与杨乃武有积怨,几年前杨闻刘锡彤办案贪赃枉法,便在县衙门照壁上书写一联:“大清双王法,浙江两抚台”,这次葛喻氏告状,他便趁机诬指杨乃武有“夺妇谋夫”之罪,用酷刑逼供,将杨乃武屈打成招,欲将杨乃武定为通奸杀人,判为死罪,毕秀姑谋杀亲夫,凌迟处死。杭州知府陈鲁、浙江巡抚杨昌睿听信刘锡彤之谎言,维持原判,上报刑部批复执行。
杨乃武在狱中写下诉状,由其胞姐杨淑英赴京向都察院控告,但被都察院押回浙江,杨淑英不服而无奈。正巧兵部右侍郎夏同善途经杭州,杨乃武同窗好友吴以同将杨之冤屈告夏,夏为人正派,答应回京进言。
杨淑英二上京城投递冤状,夏同善便向两代帝师翁同龢进言,朝廷派礼部侍郎胡瑞润为钦差,赴杭州复查。浙江巡抚杨昌睿会同浙江官员随同审理,堂上仍用大刑逼供,杨、毕在重刑之下,再度诬服。
浙江读书人吴以同、汪树屏等30余人不服,联名上告,请求将杨、毕两人解京审问。胡瑞润也将案情上报,认为杨毕谋害葛品连有诸多情节不合常理。夏同善设法告诉光绪生父醇亲王,醇亲王上告慈禧太后。慈禧本来不会管杨乃武这一草民冤案,但她对浙江巡抚杨昌睿颇为不满,因杨仗着左宗棠的背景特立独行,为除去政敌,她下令刑部重审此案。三大宪重审杨、毕一案,开棺验尸,得以翻案。杨、毕无罪,浙江官员涉案者达300余人,有30余人革职、充军、查办。150名六品以上官员革除顶戴花翎,永不录用。
此案长达三年,《申报》作了连续报道,《申报》维护法制、伸张正义的举措在当时不但鼓励了杨乃武家属反复上京伸冤,而且在百姓中也大大提高了声誉。
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被列为“清代四大奇案”之一。杨乃武之屈,屈者,为冤枉之意,由于其案曲折离奇,一时扑朔迷离。关于刘锡彤何故诬陷杨乃武,另一说是其子刘子和对美如天仙的毕秀姑心生邪念,用迷药迷昏小白菜,后来为掩奸情,刘子和用毒药害死葛品连,并让小白菜死咬杨乃武有“谋夫夺妇”之罪,条件是杨乃武死后,刘子和娶小白菜为妻。后改编成越剧、评弹,情节多有发展。
遍体鳞伤、已成废人的杨乃武虽获平反,但举人已被革去,只得返乡以种桑养蚕为业。在1914年患疮疽,不治而亡,卒年73岁。毕秀姑出狱后为尼,法名慧定,76岁圆寂。两人结局,仍为后人所抱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