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作家写下了热爱书籍、酷爱读书的优美文字,捷克当代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让我们看到的是别具一格。
他借书中人物的话说:“因为我读书的时候,实际上不是读,而是把美丽的词句含在嘴里,嘬糖果似地嘬着,品烈酒似的一小口一小口地呷着,直到那词句像酒精一样溶解在我的身体里,不仅渗透到我的大脑和心灵,而且在我的血管中奔腾,冲击到我每根血管的末梢。”这是写在小说《过于喧嚣的孤独》第一页上的文字。
这是一个与书有关的忧伤的故事,主人公汉嘉是废纸回收站的打包工,每天的工作是用机器把书籍打碎、加压,再打包运走,一连干了三十五年,用他自己的话说:“三十五年了,我置身在废纸堆中,这是我的love story。三十五年来我用压力机处理废纸和书籍,三十五年中我的身上蹭满了文字……”
汉嘉舍不得把那么多好书打进废纸包,他一本一本地把他想看的书捡回来,一天的劳动再累,只要想到包里装着晚间要读的书,他脸上就有了笑意。他说:“在我心里有一盏小小的羯摩灯,瓦斯冷却器中的小火苗,一盏永恒的小油灯,每天我把思想的油注入这盏灯,是我劳动时不由自主地从书籍中,就是我装在皮包中带回家去的书籍中读到的思想。”夜里,他在小屋中饮着啤酒专心读书,一口一口地品,“我手里攥着一本书,睁大惊恐的眼睛望着另外一个世界,不是我刚才置身于其中的世界,因为我只要一捧起书,我就完全进入了书中的天地,对此我自己也感到惊讶,我不得不惭愧地承认,我确实在梦境中,在一个美丽的世界,在真理的中心。”
爱书的汉嘉捡多少书也阻止不了当局禁书毀书,“珍贵的书籍经过我的手在我的压力机中毁灭,我无力阻挡这源源不断、滚滚而来的巨流。”“我知道,哪个包里躺着——犹如躺在坟墓里——歌德、席勒,哪个包里躺着荷林尔德,哪个包里是尼采。”可他也相信,书籍传播的思想是毁灭不了的,“如果书上记载的言之有理,那么焚烧的时候便只会听到书在窃笑,因为一本地道的好书总是指着别处而溜之大吉”,让焚书的人白费力气。
当“主任”要让汉嘉换工作,到印刷厂“去捆没有斑点、没有人性的白纸”,无法适应这个变化、“拒绝被赶出我的天堂”的他跳进了打包废纸的压力机,让自己的躯体和灵魂永远和书籍在一起。
赫拉巴尔写的许多是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祖国,有心酸的现实,有苦涩的幽默,有梦幻的神秘,还能找到一点《好兵帅克》的影子,他文字灵动而充满诗意。
赫拉巴尔的小说多次搬上银幕,使他名气大增。导演门采尔以他的小说《严密监视的列车》拍摄的同名电影1967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二人合作的电影《失翼的灵雀》被禁演。二十年后,当影片与观众见面时,很多人惊异这样的电影能产生于二十年前,当演员走到面前,人们才相信了岁月的流逝。这部电影刚刚上映就获得1990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还有《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小说和电影都有世界影响。
捷克民族是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赫拉巴尔是这样说的:“我生活在一个已有十五代人能读会写的国土上,居住在过去曾经是王国的地方,在这里,人们过去和现在都有一种习惯,一种执著:耐心地把一些思想和形象压进自己的头脑,这给他们带来难以描述的欢乐,也带来更多的痛苦,我生活在这样的人民中间,他们为了一包挤压严实的思想甘愿献出生命。”
捷克也是一个不平凡国度,布拉格老城广场的灯光、伏尔塔瓦河的流水,斯美塔纳《我的祖国》的旋律让多少人热爱和向往,还有德沃夏克、哈维尔、昆德拉、塞弗尔特……赫拉巴尔也同样是捷克永远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