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公元1483-1546)。
马丁·路德生于德国温斯莱本,父母本是勤劳的农民,随着当年罗马帝国工业经济开始发展,父亲转而成为矿工,又经过了努力奋斗,成为一个小铜矿业主。其父极重视对儿女的教育,父母共有九个孩子,马丁·路德是第八个儿子,对路德的教育格外重视,故送他到曼斯费尔德的城市学校就学。为了筹集学费,父亲为他组织了一个唱诗班。在富有人家晚餐时去唱歌,运气好的孩子们可以得小费,还可以吃到富人们的残羹剩饭,路德有一个好嗓子,被称为“歌唱家”。
由于父亲的悉心培养,路德大学上了法学院进修法律。但是,有一天路德在赴学校的路上,突遇大的暴风雪,他吓坏了,便向上帝祷告:“圣母哪,不要让我死。我愿意成为一个僧侣!”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到修道院中当了修士,放弃学法律。而在修道院里学习,他的心灵没有平静。不过,他在院长的支持下还是完成神学博士的学位。教会派他到威登堡任圣经教授,思想上更趋成熟。1498年,他父母送他到埃森纳赫的方济各会修道院中学习,他在那里受到音乐和诗歌的教育。1501-1505年,他在图林根的爱尔福特大学获得哲学文学士学位。
在这个阶段他学习了亚里士多德学说。当他获神学博士后,其父又让他再攻读法律,却由于一次大的暴风雪中断,他仍走上神职。1507年他被升为神父。但他心灵上仍无法平静,1508年他被送到维滕贝格,认识了威廉·奥克姆,向奥克姆学习神学理论。一年后他被晋升为圣经教授,学会了古希腊文和希伯来文。1510-1524年他心灵不安,对罗马教廷的忏悔仪式开始怀疑,对教廷的道德败坏他非常失望。
1524年斯道皮茨逝世,虽然斯道皮茨授予他神学博士和他的继承人,但是他和斯道皮茨只是好朋友。他对罗马教廷的许多做法表示反对,甚至决裂。
1515年他的教科书中已有新见解。1517年,他签名时,都签“自由人”或“被解放的人”,以示对宗教信仰的态度。就在那一年的11月31日,他宣布反对赎罪券,写了95条论纲,并起草《关于赎罪券的功效》。文章贴到彼得堂大教堂正门上,尖锐指出教会的欺骗行为。此举得到各界人士的赞扬支持,但激怒了罗马教廷,当即颁布路德罪行。他当场烧毁赦令,掀起了一场宗教改革的浪潮,他在孤独中撰写了第一部圣经。
16世纪欧洲正处于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国家权利和宗教皇权矛盾日益尖锐,所以路德的行动推动了社会的改革,人们将这场运动称之为路德案,随后在法国取得了合法地位,成为基督教的新派。路德在德国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