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中心东西走向的马路中,淮海路的高雅、南京路的繁华、福州路的文化一直是世人津津乐道的,而与南京东路相距不远的北京东路,则显得平实而冷清,名声在外的是五金街、生产资料街。
从外滩折入北京东路,耳边的喧嚣声会渐次消停下来。路口矗立着一幢外立面由水刷石构成的大楼。这幢建成于1922年的格林邮船大楼,解放后一直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入驻。年少时,每回走过这幢有解放军战士站岗的大楼,总会油然而生一种神秘而又神圣的感觉。上世纪80年代末,我有幸走进大楼,在电台直播室与听众交流档案利用的话题。以后又到电台做过几次节目,那时电台已乔迁到虹桥开发区了。眼前这斑驳而富有质感的外立面,会让人静静回首往昔的人与事……
江西中路口的几幢楼也都很有历史,比如中国垦业银行大楼、浙江兴业银行大楼、四明银行大楼、盐业银行大楼。当年北京东路的东段,是银行、信托公司集中的区域。伫立在这些饱经沧桑的老楼前,可以想象当年流光溢彩的繁华景象。以后随着北京路金融功能的消失,这些大楼大都由机关、企业入驻。浙江兴业银行大楼的底楼,有很长一段时间作为铁路上海站北京东路售票处,主要预售长江以北、金华以南的火车票。临近春节,总能见到沿街过夜排队等候买票的“长蛇阵”。如今这里人去楼空,拐弯处是家酒楼。
河南中路口的国华银行大楼名气很大,是因为里面有个市牙防所。不少上海人把国华大楼作为市牙防所的代名词。小时候听到“国华”就怕,因为怕拔牙齿。去了一次就不怕了,因为那里的医生特别可亲。成年后也去补过牙。屈指算来,已近四十年未去“国华”了。这次来“国华”,不是看牙,而是寻踪。现在“国华”的二至五楼,是市口腔病防治院和市口腔医院。虽说是周六,来看牙的人还不少,好多是家长带孩子来的。医院的设施今非昔比了,没变的是走道和扶梯的墙上,依旧是金黄色贴面、墨绿色镶边的彩色瓷砖……
从“国华”再往西,就是五金街了,连空气中也弥散着钢铁、橡塑的气味。据史料记载,上世纪初,北京路就有一些五金店,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虹口、闸北的五金店纷纷迁入北京路,由此形成五金街。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北京路已成为全国性的五金市场。商海浮沉,如今一些“老字号”还在坚守,比如“东海阀门”、“光芒玻璃”、“长城仪器”、“红光电器”。也有难寻踪影的,那家创办于1888年的黄浦纱绳五金商店,早已迁往他处了。以前在这片五金街中,有家飘散出酱香的万升酱园,其绵长的历史可追溯到1862年。那些年舌尖上享受过的海鸥牌特色酱油,就是与万升酱园“同宗”的上海酿造六厂出产的。上世纪80年代初,万升酱园还在我所居住的金陵东路上开设过分店。
贵州路口的黄浦剧场,是五金街上少有的文化符号。小时候去那里看过电影,那时还叫金城大戏院。从“金城”到“黄浦”,还有不少故事。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一天,周恩来在友谊电影院观看上海市人民淮剧团演出的《白蛇传》后,剧团向他汇报,金城大戏院将专演淮剧,考虑改其名为淮光剧场。周恩来摇摇头说,这个名字的谐音不好。他问剧场在哪个区,大家说在黄浦。他微笑着说,那就改为黄浦剧场吧。大家顿时鼓起掌来。之后不久,他派人送来了亲书的“黄浦剧场”四个雄健的大字。1964年,周恩来到黄浦剧场观看淮剧《海港的早晨》,接见了筱文艳等演员。黄浦剧场还是国歌唱响的“源头”。1935年5月24日,影片《风云儿女》在此首映,其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在此首次唱出并迅速传播……
黄浦剧场的一场电影刚散场,欢声笑语中,衣着时新的年轻人组成的人流,在五金街上散开,给这条“钢”的街带来许多生气和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