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这个词,粤语称谓里的“自行车”,对我可一点不陌生,念初一那年暑假陪外婆回广东老家,满世界地听惯了。那时交通条件差,乡下旅行过了长途班车的点,只有雇辆农民的单车送一程。我还没学会骑单车,就被单车驮过了。
改革开放年代,“单车”一词也随不少新鲜事物北传,人们这才知道,学名叫“自行车”,沪人叫“脚踏车”的这玩意儿,也可以叫“单车”。靠两手扶车把掌握平衡,脚踏飞轮转动就能行走起来。要说骑者的姿态,形单影只,独往独来,自由自在,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架势,唤“单车”还真形象呢。
前不久去丹麦,发现单车在人家国内又大行其道,街上处处可见骑者。马路两侧人行道边,都留有一米来宽的自行车专用道,步行者从不占道,未见骑者、行人磕磕碰碰的,倒是我们不知趣,常无意间停留专用道上,挡了人家的路。哥本哈根市政厅前就有很多单车客,男女老少都有,台阶上闲坐三五,墙根倚立几车。马路交叉路口,必定有停候红绿灯的骑车人,一如我们在国内见惯了的景象。
单车19世纪末得益于英国人的发明,有了如今前后轮直径相同的这种车型,通行全球已百余年。过去总说中国是自行车王国,上下班高峰时,满街的单车大队,蔚为壮观,七十年代国门初启,很让洋人印象深刻。单车曾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三大件之一,后来人们富裕了,舍单车而争相买汽车,不同牌号的自驾车成了身份的象征。交通条件虽获改善,却出现了空前的拥堵和污染。
如今风水轮流转,重拾单车,由健身器材而返归交通工具,自行车王国的桂冠,也该回赠欧洲了。荷兰首屈一指,据说那里全国的单车数量就至少有1600万辆,甚至超过其人口。阿姆斯特丹、海牙市民出行七成靠骑车,学校都辟有停车场,因为90%的学生都离不开单车。骑车一族甚至包括政府高官,女王一家,更不要说警察的日常巡逻,也靠单车。丹麦的相关资料没查到,但我仅凭亲眼目击,单车的使用就极普遍。你会发现,这已经同丹麦百姓生活密不可分。单车在欧洲国家再度流行,很大程度是缘于1973年石油危机的警示。人们意识到资源紧缺,灾难随时降临,之后更进一步深感环保问题之凸显。于是,大幅度减少燃油汽车的使用势在必行。迈出这一步,迟行不如早行。
这几年国内秋冬雾霾锁蔽,污染严重,人皆谈之色变,这才记起查找缘由,以策万全,看看能否走出一条避免“发展-治理”怪圈的路子来。如此看来,荷兰、丹麦一类先进国度时兴“单车热”,弃机动燃油车而复归人力工具,由物及人,改重物为重人,也就易于理解,愈觉其先见之明了。其实并不在于我们是否跟着国际潮流设立一个“世界无车日”,而在于每日每时对环境气候的切实关注和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