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问篇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君子,据文义并非泛指,而是说在位且有道德、有成就的人。修己,修养、修炼自己的身心。安人,有两解:多数认为是“使人安”;二是看作动宾词组,安抚、安顿、安定他人;皆可通。人,据文义是狭指,自己的亲人、朋友、邻居等。病,动词,担忧,患苦,怕不够、不足。
用现代汉语复述此章大意:子路问在位的君子应该怎样。孔子说:“要以敬为中心修养自己。”子路说:“像这样就行了吗?”孔子说:“要以让周围的人安乐为目标来修养自己。”子路又问:“像这样就行了吗?”孔子说:“要以让天下百姓安定为志向来修养自己。使百姓安定,尧和舜也还担心做不好呢!”
十分明显,孔子认为一个在位的君子必须围绕“敬”字修养自己,分为三个步骤,达到三个目标。
第一步骤,对君子自身而言,牢固树立敬之心。敬,恭敬,尊敬,敬重,敬畏,是以爱为基础的一种高尚情感。同时,敬不仅是情感,而是升华了本能的爱,有了思考、分析、判断,掺入了人生观、价值观因素,进入到理性范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篇)犬马有爱无敬,人则有爱有敬。敬,是人类文明的突出标志之一,是人伦秩序的一大要素。
第二步骤,有了敬之心,君子首先就要“安人”,正确处理与自己周围人的关系。先是“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亲属。其次是“尊尊”,尊敬辈份高、地位高、道德高、成就高的人。推而广之,尊重朋友、邻居、同事等。君子有责任怀着敬意,安顿、安抚周围的人,创造和谐、和睦的氛围,使大家都能安康、安乐。对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社会人来说,这是“修己”落实的具体目标。
第三步骤,“安百姓”,这是更广、更大、更高的志向。贩夫走卒可以没有这种志向,但在位的领导者、负责人,则必须牢牢树立这种宏伟理想,并为之努力付出。其前提还是“修己”。身居高位而不“修己”,在权、钱、色的诱惑面前,没有不深陷其中的。
孔子所说之敬,于今尤显重要,乃因其普遍缺乏。少不敬长,长不敬少,下不敬上,上不敬下,平辈、平级之间亦无敬重。讲慈,讲孝,讲爱,应该,但远远不够。少敬、无敬之爱,尚未完全超脱兽性,在利益冲突面前极易转化,为怨,为恨,为仇。此类痛心现象,早已屡见不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