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悉尼泊尔遭遇强烈地震后的第一时间,我拨通了加德满都的尼泊尔小伙子布达的手机,但手机里传来的不是我熟悉的一口汉语,而是语调陌生的尼泊尔话。我心头一颤,赶紧用中文大声呼唤:“布达,请说中文!”回答我的依然还是不明就里的尼泊尔话。我又扯着嗓子用英语喊:“布达,你好吗?你说话呀!”话筒里一阵嘈杂,含混不清的异乡话已经将我逼到失望的死角。这一夜,注定给了布达。我为他祈祷,我为他祝福,我希望人世间不要抹去那张十分友善的笑脸。
布达,是我年初去尼泊尔旅游时认识的导游。他二十多岁,个头不高,身材清瘦,剃着板寸头,戴着一副茶色的太阳镜,黑黑的皮肤像抹了一层油彩,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他告诉我,他取名“布达”,和佛祖同名,是土生土长的加德满都人,在加都完成本科学业后,因为对中国的热爱和向往,他学会了中文,然后去了北京、四川。在领略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后,他选择了中文导游这个职业。他说在尼泊尔当中文导游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必须具备本科学历和专业知识外,还得精通英语和中文,通过严格的考试、筛选才能过五关斩六将,取得资格。他很喜欢这个职业,一方面比较自由,不会将自己拘囿于“朝九晚五”的呆板模式中,另一方面在向客人介绍尼泊尔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时,还可以从客人那里获得许多有关中国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汉语水平。我问他干导游收入高吗?他笑笑没有回答,只是告诉我,“钱挣多挣少够花就行。我干这一行有活就接,没活就到表哥开的茶叶店里喝茶聊天。”我想,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如果在上海,哪会有这么散淡、自在?
布达真是个没有脾气、沉稳乐天的年轻人。他话语不多,但该做的事丝毫不懈怠,安排得井井有条。尤其可贵的是,他怀有浓烈的民族情怀,说起尼泊尔,说起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总是充满自信和自豪。尽管我们常常会抱怨尼泊尔到处可见的“脏、乱、差”的景象,但他从不附和,更不会添油加醋,在我们面前说一句怪话,发一点牢骚。在他看来尼泊尔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幸福的地方。我们的整个旅程要走四个地方,因为交通不方便,加上有的地方缺少特别吸引我们的景点,于是我们向他提出想放弃一些地方的旅程。按常理,这是导游求之不得的事,又省力又省钱;可布达就是不愿首肯,每次总是找出许多独特的理由,说服我们去看看,多了解一点尼泊尔。那种执著和认真,又让我们感觉这个外形羸弱的年轻人是一个很有主见、忠于职守的人。
布达生活在一个传统的大家庭里,和父母及七个哥哥姐姐生活在一起。按照当地风俗,男孩成家不离家,因此五个哥哥娶了五个媳妇,十几口子全住在一个屋檐下,真可谓三代同堂、济济一家了。令人信服的是,他们能和睦共处,每个人都会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呵护。布达告诉我,他们家,不管你挣钱多少,也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兄弟姐妹只有长幼之分,谁也不能享有特殊,大伙一个口袋里用钱,一口锅里吃饭。谁有时间谁买菜,谁得空闲谁煮饭,每个人都积极主动任劳任怨。问起他个人的事,他笑而不答,一个劲地说还小呢,还小呢……
布达和我们朝夕不离地相处了8天,我们喜欢上了这个憨厚朴实的小伙子,临分手时我们诚邀他找时间来上海玩玩。他喜不自禁地直点头。然而,期待中,我们等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但是我们相信他,这位有着佛祖一样名字的年轻人,一定会践行他的诺言,来到上海,来到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