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快到了,我忽然想起老同学说的一则趣闻。
那年“五四”,老同学的大女儿忽然上门看望他,他问她怎么今天有空,40岁的大女儿喜滋滋地说:今天是青年节,我恰好是适龄青年,能享受半天的假日。于是老同学赶紧打电话给小女儿,问她放假了吗?谁知被小女儿抱怨了一顿:爸爸,我们这里28岁以下才是青年,我已经35岁了……
老同学苦笑着对我说:你看,40岁的姐还是“青年一代”,35岁的妹却算“人到中年”,侬看好白相吗?
后来我在百度上搜索,这才发现,对“青年的年龄界定”确实有点混乱:
联合国将15-24岁定为青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14-34岁,世界卫生组织则为14-44岁,上限相差竟达20岁之多。当然,由于国家、民族的差异,界定的巨大落差是不难理解的,那么,再来看看我国:港澳台地区为10-24岁,共青团为14-28岁,国家统计局为15-34岁,而青年联合会则为18-40岁。
青年年龄的界定也存在“一国多制”,再加上各地、各单位各取所需、各行其是,“姐为‘青年一代’、妹为‘人到中年’”的怪事就在所难免了。
有些地方在评选青年科学家、青年企业家、青年艺术家时,竟将上限提升到49岁,以致那些年近半百、毫不年轻的成功人士跻身青年之列,给人以名不副实之感。难怪有些女明星虽然早已过了不惑之年,在接受采访时还娇媚地动辄自称“我们小女孩……”让人觉得有“装嫩”之感。现在看来,倒是错怪她们了,其实是红头文件鼓励她们理直气壮地站在青年行列的。据此,有人编过一个“娘为青年、儿为中年”的笑话:在“五四青年节”,一位49岁母亲被授予“青年突击手”称号;而在3天前的劳动节,她那25岁的儿子却只能荣登“中年企业家”的宝座了。
当然,青年年龄的界定并非是什么经国大计,似乎没有必要过于较真。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统一的界定,那么,就不仅会出现一些“娘为青年、儿为中年”的笑话,而且也会制造一些本可避免的不公平——也许,我言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