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京戏有京派、海派,还有外江派。有一次采访老伶工,他说,我们这个还不单单是京派,我们是“京朝派”!“京”字下面加个“朝”,恐怕就是指经过晚清宫廷洗礼的艺术风格。
京戏不仅来源杂,形成之后虽凝聚了一定的共识,形成了一定的规律,但其流变仍然芜杂。不过,京戏之所以为京戏,来自北京宫廷的影响确实不容忽视。皇宫内院的演剧活动之所以会对民间的京戏产生很大的影响,关键就在于清廷外学制度的改变。民籍艺人不再是被养专门为皇家服务的剧团,而是从民间到皇宫双向流动。在慈禧太后的时代,艺人们从民间被选进来,演完了又回到民间去。这样一来,不仅宫廷里的太后、皇上能看到民间的艺术,而且经过宫廷洗礼的京剧艺术又能反过来影响民间演出。
宫廷趣味对京剧品格的影响有很多很专业、很细微的地方。
北京自明代以来关圣香火最旺,商民人家户户供关圣。戏台上一般不扮关羽。道光年间,汉调艺人米喜子擅红生,才带入不少关羽戏。程长庚学他也演《战长沙》、《华容道》、《青石山》等。有一回在团拜会上唱《战长沙》,由于扮得过于神似,把坐在前排的周文勤公吓了一大跳,离座连连作揖,下来吩咐御史严禁,只准唱一出关羽成神以后的《青石山》。这个角色戏班俗称“龛瓤子”,就是一尊神像。连《临江会》的关羽,也换成了张飞。
可是,慈禧太后不管这一套,宫里照点关戏。只是她召民间戏班进宫时,程长庚早已去世,唱关羽的经常是汪桂芬。汪是程长庚晚年的琴师,程去世后恢复登台唱老生,学程长庚神似,有“长庚再世”之誉,他的关羽戏直接继承程长庚的衣钵。有一出《战长沙》,讲的是关羽收服黄忠的故事。宫里总是派他的关羽,派谭鑫培的黄忠。谭的黄忠当然也是非常出色。不过,谭鑫培很不服气。谭鑫培是程长庚的义子,也学到很多程的精髓,因而他老想着自己也能唱唱关羽。汪桂芬在世时,他一直没有这个机会。等到汪桂芬死了,心想这回总该轮到我了吧!还特意去做了一套关羽穿的绿靠,准备来演关羽。没想到,等宫里派下戏来,还是他的黄忠,由刚刚选进宫里不久的王凤卿来唱关羽。王凤卿虽然是优秀的汪派传人,可他无论是本事、资历还是艺术地位比当时的谭鑫培相差太远了,居然让他代替汪桂芬唱关羽!这件事,老谭一定非常郁闷。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西太后也好,升平署也好,对名角的赏识、提拔是相当有尺度的,是在一定的艺术趣味和艺术鉴别力制约下的。他们再欣赏老谭的艺术,也不会像后来的“捧角儿”,或者像今天所说的什么“脑残粉”、“花痴粉”之类,对名角搞无原则的崇拜。而宫廷的这种趣味对民间艺人和戏班又有无形的影响力。宫里这么点,王公大臣们的堂会也就学样。虽然谭鑫培始终不服,后来在戏班也自己唱过关羽,然而直到今天,我们可以听到汪派传人王凤卿、邓远芳,甚至更近一点郭仲衡等人的《战长沙》“关羽”,却听不到谭派的《战长沙》关羽。
从这个结果,我们可以体会到,宫廷的审美标准,艺术趣味是怎么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京剧、影响名角的。不像进入民国后,名角多为所欲为,只要是大牌怎么弄怎么对。徽班、汉剧等这些地方乱弹最后整合成了一个“京”字,叫京剧、京戏,这个“京”字中很大成分就是宫廷文化。受这种影响的艺术风格叫“京朝派”,也是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