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飞往加德满都的航班上,我发现,周围坐满了快活的中国老人。
他们大声唠嗑,隔着走廊打闹,还不时合伙取笑某同伴。我先是被他们的快活感染,旋又讨厌机舱因喧哗而越发逼仄。乘客中的老外,显然更愿意享受安静的旅途,这不,有人正对吵客侧目而视、无奈摇头呢。
坐在我里边的一对,虽是和那班老人一起上来的,还搭过腔,但出奇的文静——偶尔低头共赏iPad里的照片,细声笑谈几句,大多数时间老先生闭目养神,老太太则捧读一本厚书。
正当我用力猜测他俩的身份时,老先生睁眼、扭头问:“您是去尼泊尔玩呢,还是出差?”
我很快知道了,他是开厂的,做挡风玻璃,辛苦了一辈子,子女不让干了,老两口趁着身子骨还硬朗,与街坊结伴报了国际旅行社的团,作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三国游。街坊那些老人,曾在棉纺厂一块儿做工,退休了就一块儿出国玩。
老先生不住地打听:“尼泊尔好玩吗?水脏不脏,能喝吗?印度东西便宜吗?我们吃得惯吗?”
返航那日,天有不测风云,中午开始候机的,从加德满都到昆明再到上海,原本七个半小时的旅程,竟连连延误,好不容易飞到浦东机场上空了,又无法降落,只好备降虹桥机场。一路折腾,脚踏实地已近凌晨,精疲力竭,只想早点摆平到自家床上。
虹桥机场大概本来已无航班降落,临时安排的摆渡车吧,司机动作有点慢,空调也没开。几名老人受不了了,大声嚷嚷起来,其中一个下车后还骂骂咧咧冲到司机面前。
这回,轮到全体乘客侧目而视、无奈摇头了。自诉还要赶去浦东转机的老外,不明白发生了什么,神情紧张。
走去拿行李途中,老人甲对老人乙说:“你不要激动,你心脏不好啊!我吵吵架,问题倒还不大。”旁边的同机客劝他们别吵了,“误机又没办法的,谁不累啊?摆渡车司机也是临时出车,机场工作人员也蛮辛苦的……”却被老人乙打断,“误机害我们浪费这么多时间,出出气总可以吧?”
不可以!你们几个人出出气,败坏一飞机乘客的心情,还让老外见识中国人的无理取闹,太不应该了!
且不说是不可抗拒的原因,即使是人为的延误引起了你的愤怒,作为心智正常的成年人,你该如何妥善处置这愤怒呢?奉送两段现成的答案——
陈文茜说:“当青年人把愤怒当作思考的起点,而不仅仅止步于愤怒时,愤怒是好的。这是一个哲学家、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实践行动者跟一个暴民的差别。你是社会的改革者,还是社会的暴民,差别就在于你是否深思熟虑地知道你的行动会把这个社会带到更好的方向。”白岩松说:“不管你多愤怒、多质疑,你都应该把自己变成一个公民。当人人都变成公民的时候,这个社会差不到哪儿去,因为公民不仅意味着权利,还意味着义务。”
这些话,谁说只是训导青年人的?我看,用来规劝那些不太懂得权利和义务之相互关系的老年人,同样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