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裸官”庆亲王奕劻是怎样“炼成”的(三)
恭亲王奕迁居庆王府、并将庆王府易名为恭王府后,奕劻举家迁往西城区定阜街西部路北的原道光朝大学士琦善的第宅(今西城区定阜街3号)。此前,因琦善擅许割让香港获罪,被逮捕查办并籍没家产。其宅被没收后闲置。据咸丰五年内务府档案记载:“奕劻奉旨赏换定阜大街官房一所,共记一百六十余间”。
咸丰十年正月,奕劻进贝勒。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奕劻加郡王衔,授御前大臣。光绪十年三月,奕劻接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主持外交;十月,奕劻进封庆郡王。此后,奕劻按王府规制对自家住宅进行了改建,其府始称为王府。光绪十一年九月,设立海军衙门,奕劻受命会同醇亲王奕譞办理海军事务。光绪十二年二月,命奕劻在内廷行走。光绪十五年正月,奕劻授右宗正,赐四团正龙补服,其子载振赐头品顶带。光绪二十年,懿旨封奕劻为庆亲王,权位渐崇,而庸碌无为。光绪二十四年,奕劻封世袭罔替亲王。
奕劻能力不高,学问不行,却始终做官做得顺风顺水。庆邸官爵之隆,晚清除醇邸之外,难有其匹者。
有一说法称,慈禧在咸丰年间与其弟桂祥通信,常由奕劻代为捉笔,奕劻虽无学问,却写得一手好字。故而政变之后,受慈禧重用,恩宠终身不衰。但庆亲王之所以能在晚清政坛的惊涛骇浪中始终如鱼得水,其才具,绝不是一个捉笔小吏所能概括的。奕劻做事,作风稳重,滴水不漏,“荣辱忽焉,皆在圣意”。
奕劻在1900年义和运动时期的主张和活动,就是其政治能力的一个很好说明。
作为朝廷中熟悉国际国内情况的少数明白人,奕劻主张及早防止事态失控,“不能令时局失控而致外交失和”。不过,他对朝中的主流也不表示拼死反对。由此,尽管在义和运动时期奕劻的主张属于少数派,但却未失太后之恩宠。
义和团尚处于萌芽时期,奕劻就是该运动的直接关系者。由于民教冲突日益增多,1896年,总理衙门拟定了教案处分章程。1897年,山东巨野教案发生,奕劻就是和德国公使海靖进行交涉的主要人物。
1899年12月,英国牧师卜克斯被杀死,英国公使窦纳乐会见总理衙门大臣,要求清政府迅速“采取行动”,他在给首相索尔兹伯理函中称:“我会见了总理衙门大臣们,并且用最严重警告的词句同他们谈话……我反复向大臣们指出:在中国处理此类案件中的高级官员们之前,这些暴行是不会停止的。”
此时,清廷却在上谕中指示各省办理教案,应“化大为小,化有为无”,地方官不应“误听谣言”,将习技艺以自卫身家,或联村众以互保闾里”的“安分良民”,“概目为会匪,株连滥杀。”清政府的上述态度,各国公使十分不满。
1900年1月27日,英、美、法、德等国驻华公使同时照会总理衙门,认为上谕的措辞给人的印象是“中国政府对义和团和大刀会这样的结社抱有好感”,要求清政府“下令指名对义和拳和大刀会进行全面镇压和取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