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82年至1887年,对农业机械和劳动效益颇感兴趣的法国工程师林格曼一直在研究畜力(牛、马等)、机器和人的工作效率。他发现,在马拉车的时候,两匹马的拉力之和小于一匹马拉力的两倍。后来他又通过人在拔河时的效率损失证实了马拉车时效率下降的判断:他先测出每个人单独付出的拉力,然后算出每个人的平均拉力为63公斤;在每边两个人拔河时,得出每边的拉力为118公斤;在每边三个人参与时,拉力为160公斤。如此看来,在三人小组中,每人的平均拉力只有53.3公斤,比他们单独拔河时人均少了10公斤。后人把这一不成比例的现象称之为林格曼效应。
林格曼所做的实验报告于1913年才发表,并被看作社会心理学的第一个实验,在后来的教科书中也经常被提到;但不少科学家认为,林格曼效应一直被错误地描述了。由于原始材料缺失,人们不知道林格曼在实验中经历了什么,因此,对林格曼效应的解释是有问题的。造成林格曼效应的原因并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劳动者的社会性偷懒”,但确实和“效率的协调性损失”(队员之间相互不协调,造成做功被抵消)有关。所谓的“社会性偷懒”系指在一个团队中完成一件任务时指望其他人出力,而自己可以少做一点,反正也没有人知道,这样就会使团队的总动力(积极性)减小,每个人的平均效率也就下降。当代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林格曼效应和“社会性偷懒”不能等同起来,林格曼实验也不是社会心理学实验。
那么林格曼效应除了“效率的协调性损失”外,有没有其他理由了?一些专家觉得,作为一名工程师,林格曼应该不会对心理学的因素感兴趣的,所以建议多了解一点拔河这一古老传统的民间体育运动。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拔河活动,那时称“牵钩”或“钩强”,是配合水上作战的一种军事技能,后来演变成民间的体育娱乐活动;最后和国际拔河接轨,实行统一的比赛规则,采用八人制比赛。在比赛中,队员的平均效率之所以达不到理论效率,是因为拔河是一项与物理学关系紧密的集体体育运动,每个队员应尽量做到动作、姿势、方向、用力时间的一致。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要将绳子拉直,否则产生的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会互相抵消,成为效率下降的重要原因。队员的排列也有讲究,个子高的、力气大的应该排在前面,因在拉拔时,力是向着斜下方的。此外,每个人并非一直用同样大小的力在拉,而是有时候会猛拉一下,每个人的猛拉时间节点不可能相同,这是造成效率下降的又一原因,尽管可通过啦啦队的指挥使这一时间节点同步,但不可能百分之百奏效。掌握一些拔河的技术诀窍很有用处,诸如注意拉前的身体姿势:一条腿向前伸直,另一腿在后弯成弓步;队员之间需保持适当的距离……还有,拔河取胜的关键之一是体重及人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体重越大,摩擦力也越大(所以拔河比赛按各队运动员的总体重分为八个级别),凡此种种,都是物理性因素,尽量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也就是克服林格曼效应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