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意大利时尚之都米兰。伴随着《茉莉花》的乐曲,2015米兰世博会迎来了中国国家馆日。次日,又开启了为期5天的“上海活动周”。讲述历史上中外交流的多媒体舞蹈《丝路新韵》、展示中华武术文化的《太极人生》、紧扣本届世博会主题“滋养地球、生命能源”的魔术、上海小提琴家黄蒙拉演奏的帕格尼尼作品……让来自世界各国的数以万计的参观者领略到了东方文化的魅力,也与东海之滨的上海热情拥抱。
差不多是同一时间,距米兰9000多公里的东方。第21届上海电视节徐徐拉开帷幕,俄罗斯的《群魔》、奥地利的《萨拉热窝1914》、英国的《波尔达克》和德国的《神圣的地方》等一批海外电视剧、纪录片作为优秀展播节目,登上上海电视荧屏。9日上午,电视节国际影视市场在上海展览中心揭幕,共有超过500家国内外重量级展商参展,创历年新高。再过几天,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也将在无数影迷的期待中闪亮登场,近400位中外电影明星将踏上开幕式的红地毯!
交流、交易,互动、传播,欣赏、微笑……今天,当西方遇见东方,意义深远。
让我们穿越到三四百年前的欧洲。
当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漆器通过商船千里迢迢被运到这里,在法兰西,在英格兰,在俄罗斯都掀起了一股“东方热”,王公贵族们以使用中国物品为时尚,甚至有历史学家指出:“它们的流行改变了欧洲人的口味。”在英国布莱顿的皇家行宫内,装潢、家具和装饰品都充满了中国元素。这一切并不是偶然的。据英国著名计量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估测,1700年至1820年间,也就是清朝的康乾盛世,中国的GDP排名世界第一。这一点,也得到中国许多学者的认可。
然而,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并扩展到法美等国,而中国仍停留在农业和手工业时代,经济呈现出粗放型增长。到了近代,中国逐渐落后,并且不断遭遇外来侵略,成为一个主权不完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而西方文化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迅猛输出,成为占领全球的强势文化。
如今,历史终于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的巨变,令世界瞩目。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恰好也是这一年,世博会首次在中国上海举办,有2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
30多年的对外开放、各个领域的频繁交往,使得中国对于世界,早已不再陌生。正如本届米兰世博会组委会活动和营销部主任皮埃罗·加利所言,中国国家馆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也向世界分享了中国在农业、粮食与食品领域的发展成果与经验,向世界展示出了中国的梦想和希望,讲述了中国故事。
今天,东西方文化之间,展开的是平等对话。中国的导演带着作品参加戛纳、柏林、威尼斯等电影节,屡屡获奖;世界各国的导演也前来参加跻身A级国际电影节之列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加入金爵奖的角逐。本届电影节共有来自108个国家和地区的2096部影片报名参加,再次刷新纪录!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人说着流利的外语走遍世界;在世界各国,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学习中文。曾经,中国人想方设法获取欧美国家的“绿卡”;而今,中国正制定新政,为不断涌入的外国专业人才提供长期居留便利。
今天,当西方再度遇见东方,也给文化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课题——我们应当将哪些新的东西带给世界,除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
不少艺术家们遵循着一句名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然而,“世界的”却不仅仅只有“民族的”。中国不仅有长城、故宫、熊猫,更有航天技术、高铁、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中国不仅有旗袍、京剧、剪纸,更有莫言、郎朗和璀璨的当代艺术。中国在成长,中国在改变,中国在行进。中国大地上正在发生的故事,充满了无穷的魅力。这,也是世界更想要倾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