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中国房颤日(6月6日)期间,专家提醒:关注房颤,远离卒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刘少稳教授介绍,房颤(心房颤动)已成为一种心血管常见病,并导致多种不良后果,最严重的是房颤引发的卒中。据统计,在中国30岁-85岁居民中,房颤患病率为0.77%,患病人数已达数百万,而且,与无房颤人群相比,房颤患者罹患卒中的风险高出近5倍。有效抗凝治疗是预防和降低房颤相关卒中及其血栓栓塞事件发病率的关键,遗憾的是,我国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当前全球房颤卒中高危人群口服抗凝药的应用率为34.4%,而中国仅为13.5%。
目前阿司匹林是广泛用于抗凝的药物,我国知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指出,阿司匹林主要用于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对于房颤卒中预防的效果有限。经典的传统抗凝药华法林虽然抗凝效果明显,但用药后需要定期检测,导致使用率低,依从性差。为实现抗凝治疗得到获益和风险的最佳平衡,近年来,多个新型口服抗凝药已在我国上市。这些口服抗凝药已在世界各国被广泛应用,但也有国内外专家就某些新型口服抗凝药可能带来的出血风险表示担忧。胡大一教授介绍,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口服抗凝药阿哌沙班在降低房颤患者出血发生率方面表现更优,可降低卒中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胡大一教授和刘少稳教授均指出,虽然新型口服抗凝药可方便、安全和有效预防房颤导致的卒中,但提高公众对房颤相关性卒中的预防意识和建立主动为房颤患者提供卒中预防指导和服务的体制、技术和团队,同样是疾病防治工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