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5天的“上海活动周”将充分展现东西方文化荟萃的海派风采:十多场文艺演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先后登场,紧扣“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世博会主题,表达人类对农业生态的重视与依恋;上海少年足球队员与米兰小伙伴们切磋球技好不活跃。上海与米兰还将举办经贸合作论坛等活动,以促进中国与意大利两国的经贸往来和互利合作。
海派旗袍秀
美姨唱大戏 小囡抢主角
当上海活动周开幕式在中国馆内举行时,馆外同样热闹非凡。500名上海阿姨的“海派旗袍秀”牢牢抓住米兰世博会的各国游客的眼球,而小小的身材也裹一袭旗袍的上海小囡,更是惹人怜爱。这场富于创意的场外活动,在米兰世博会上刮起一阵“旗袍旋风”。
谁说中国大妈只会跳广场舞?上海老阿姨们略施粉黛,穿上修身的旗袍,手持丝质折扇,气质大方优雅,惊艳全场。“旗袍秀”团队大多数是上海退休人员或女企业家,她们自费来到米兰,展示旗袍风采。
上海女企业家方阵还自创“节目”,领队的马燕华手持扩音器用英语向围观的游客推介上海。“上海是中国的窗口,我们是上海的女企业家,是海派旗袍文化促进会成员……”,她刚介绍结束,方阵里的阿姨们便紧接着用英语说:“Welcome to China. Welcome to Shanghai!”游客中不少人暂时放下正在拍摄的手机,朝她们竖起大拇指。
别看她们一个个踩着高跟鞋,面带笑容,走得特有精神,其实脚底下早磨出了大泡,正忍着巨痛。61岁的上海阿姨胡亚美事后说:“上海的荣誉高于一切,能代表上海、代表中国走上米兰世博会,我们开心还来不及呢。”
“旗袍秀”亮点不断,不少人跟着走秀队伍来到中国企业联合馆外,期待欣赏更多的表演。身着旗袍的上海小囡也隆重登场,稚嫩的动作配上雅致的旗袍,别有一番童趣,很快抢了阿姨们的风头。无论是在表演中,还是结束后随着母亲走在主干道上,都有各国记者和游客跑前跑后地围着她们拍照。
特派记者 姜燕
癌症康复俱乐部
自费来世博 圆我一个梦
从更衣室走出来,汤惠琴拉了拉旗袍,用心抚平绸缎上的褶皱,朝身边的丈夫袁正平望去。“老好额,可以了。”袁正平笑了笑,搀着自己相濡以沫35年的妻子,走向上海周的演出场地。
这对夫妻是上海癌症康复俱乐部的创始人,结婚第七天,丈夫袁正平被查出第四期淋巴肉瘤,医生说,活过两年的可能性低于20%。2010年,他们携手参加了上海世博会,2015年,他们又一起来到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和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进会的500多位“旗袍姐妹”一起,在中国馆门前为“上海活动周”的开幕进行表演。
世博,让他们的生命有了希望,也让他们活得更精彩。
新婚第七天,袁正平从新房搬到病房。当时他31岁,妻子汤惠琴25岁。
今年,66岁的袁正平带着鲜花和一只红色戒指来到米兰,准备为妻子庆祝60岁生日。
“1989年我查出这个毛病的时候,她整个人都崩溃了,话也不说。当时她只有78斤,又瘦又小。全靠她撑起这个家,太不容易了。”说到妻子,袁正平的皱纹里都盛满了温柔,“我们没有孩子,今年,我带她来圆了我们的世博梦。”
2010年,夫妇俩第一次带着俱乐部的16000多名病友,分批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巨大的场地,新奇有趣的展馆,把他们深深吸引住了。袁正平说,参加世博会,是想为会员们设计一个生活的目标,“让大家有个念想,让生命有个希望。”对于那些新加入的病友,因为身体虚弱没法参加上海世博的,袁正平提出“一个都不少”的概念,并许诺,一定带他们来米兰世博圆梦。
今年,夫妻俩和癌症俱乐部艺术团及其家属一行40人,自费来到意大利,参加“上海活动周”的演出,“我和他们说,从今年开始,1天存10元钱。5年后,我们迪拜见!”
昨日下午3点的中国馆前,围绕着一大群老外,看着两个中国老头儿吹笛子。壮实的那个拿着中国竹笛,瘦小的那个拿着西洋长笛,欢快的旋律、圆润的和声在空中跳跃。
吹竹笛的蒋金龙今年58岁,5年前,被查出肝癌,过了两年,又被查出肠癌,至今动了大大小小14次手术。“断断续续的,我每隔几个月就要进行一次治疗。这个过程里,我没有皱过一次眉,没有掉过一滴泪。”蒋金龙说。
2010年,第一次大手术后几个月,蒋金龙和俱乐部的朋友们一起来到上海世博会。“到了现场一看,那么大的场地,那么精彩,很想好好走一走,可惜身体太虚弱。”这次来到米兰,蒋金龙在圆梦的同时,也要庆生,“因为5年是癌症病人的一个坎,所以大家要来给我过5岁生日。”
和他搭档的汪文斌也是上海人,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专业是长笛。患肺癌两年,医生不让他再吹笛子,可他不甘心。“我舍不得扔掉我的专业,就与金龙一起,改编了陕北民歌《跑旱船》。希望能在米兰世博,用音乐带给大家一点正能量。”
特派记者 张艺
周亦嘉:最爱世博园中的“夜米兰”
米兰世博会筹备过程中,周亦嘉任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区首席代表,他曾在上海世博会中扮演过“间谍”角色,即四处观察场馆建设、园区管理等细节,为米兰世博会所用。那么,上海世博会的哪些经验被借鉴到了米兰世博会上?
周亦嘉不无遗憾地说,米兰世博会的规模比上海世博会小,而且两国文化差异太大,很多长处无法借用。他说,上海人勤奋、积极、纪律性强,而意大利人性格懒散、随意。他印象最深的是上海世博会园区交通十分发达,班车准点发车,距离下一趟班车到达的时间都有显示。米兰世博会只有外圈有班车,还没有发车时间点,要么一辆也不来,要么两三辆一起来,常常让人又急又气。
周亦嘉念念不忘的还有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小白菜”们,他们年轻聪颖,反应灵活,处理问题效率高,为游客们迅速解决了许多难题。
不过,他最感慨的还是上海世博人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如今每天在米兰世博会园区内忙碌,朝九晚九,最近更是连续两周无休,已经感到疲惫不堪。可是他的好朋友,曾在上海世博会供职、现在米兰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工作的王东安,上海世博会6个月里,一共只休息了7天。
当然,为米兰世博会服务了5年多,周亦嘉对他热爱的这场大“派对”喜爱有加。他说,上海世博会办得好,米兰世博会一点也不比它差,精致、创新和人性化是米兰世博会最大的特点。
他说,米兰世博会园区规划按古罗马小镇格局规划,只有一条主干道,所有场馆都面向这条路,方便游客。考虑到游客主要是喜欢夜生活的意大利人,米兰世博会特地将7点后的夜间门票降至5欧元一张,又开设了许多夜间活动。如此一来,“夜米兰”自然从市区“搬”到了世博园,以至于市区的酒吧、餐馆向政府集体抗议,说米兰的夜晚从没这么冷清过。
世博园的晚上,凉风习习,在露天酒吧点上一杯啤酒或饮料,耳边不断飘来动听的音乐,沿主干道漫步,随时有美妙的舞蹈令人停住脚步。晚间,欣赏一场美轮美奂的灯光秀,或买张票去看世界闻名的加拿大太阳马戏团特地为米兰世博会度身订做的马戏表演,那种感觉美妙至极。 特派记者 姜燕
斯蒂法诺·嘉蒂:创意上下足功夫
米兰世博会组委会国际参展部总经理、意大利馆馆长斯蒂法诺·嘉蒂是米兰世博会的“元老”级人物,从筹建世博会之初,便多次前往上海世博会考察。昨天,他在上海活动周开幕式结束后接受本报记者短时专访,他由衷地赞叹:“上海世博会最让我难忘的是组织能力太强了!”
他说,上海世博会一天接待100万名以上的游客,还能秩序井然,可见其组织能力之强。米兰世博会开馆近40天,才接待300多万名游客。不过,嘉蒂也自豪地说,因为早知道在数字上无法和上海世博会相比,所以在创意上特别下了功夫。
他认为最有意义的创意,就是国家联合馆不是像往届世博会那样,将国家按地域集合,而是将出产相同农作物的国家集中一起,如咖啡馆里有非洲、南美洲的国家,大米馆里有南亚的印度,也有非洲国家。另一创意是要求每个馆的外观必须契合本届世博会主题,与食品有关,这也成为米兰世博会的一大特色。
嘉蒂说,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滋养地球,生命的能源”可以有多种理解。既向人们展示食品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等整个食品生产流转系统,又将美食与文化联系在一起,让每个国家展示他们优秀的食品文化,同时也思考如何解决全球人民的温饱问题。 特派记者 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