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电视导演15年,上海电视节对于我辈后生小子而言,始终是顶礼膜拜的对象,未曾想到2015年,我担任总导演的《急诊室故事》成为唯一一部获第18届上海电视节“最佳系列纪录片提名”的国产纪录片。欣喜之余,未免有些惶恐。
2015年,我作为上海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心首批独立制作人上任不满一年。2015年,第一次接触固定摄像头技术,拍摄了国内首档观察类纪录片《急诊室故事》。同时,作品第一次获上海电视节提名。这么多“第一”接踵而来,应接不暇,令我30余年的人生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变。然而,这些转变,都不及我和我的伙伴们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录制总控那65个日日夜夜来得震撼。在那里,我们通过镜头看到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纷争、理解、大爱、真情。窥一斑而见全豹,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也触摸到了人间的真情真爱。这是一次改变所有人人生观的拍摄历程——同样,《急诊室故事》也会给所有观者带来改变。
担任《急诊室故事》总导演,对于我本人而言也是一次巨大的考验。面对78个固定摄像头、24小时拍摄、840:1片比……只能强迫自己的大脑和身体超负荷运作,拍摄三个月间,导演组没有放过一天假,我每天的平均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节目组的导演基本也维持着这个骇人听闻的工作量。
然而,最大的压力还不在于此。中国人向来回避生死,所谓“未知生焉知死”。《急诊室故事》却将这一切血淋淋地摆在我们面前、意外、鲜血、伤痛、眼泪——甚至是死亡,我们看到了生命中太多残酷和不幸。
但是,透过这些不幸,我们也看到了更多的东西。这些,是随着我们拍摄的深入而渐渐感悟到的。我们看到年近八旬的父母,30余年照顾着患有精神疾病的女儿。我们看到携手相伴半个多世纪的老夫妻,在一方生命走到终点的时候,依旧拉着对方的手。我们看到身患白血病的年轻人,病史凶险却依旧在为身边的小病友鼓劲,希望他看到人生积极的一面。这些亲情、友情……为灰白阴冷的急诊室照进一缕温暖的阳光。也许我本来就是个容易感动的人,那些故事,我几乎每一个都是留着眼泪记录、拍摄的。通宵夜班,在晨曦初起那一刻走出中控,我们都会发自内心地说一句:从今天起,要对身边的人更好一点、要珍惜每一天的阳光。
是啊,这或许就是《急诊室故事》带给我们的感悟。我们的镜头下,记录的是真实的人生,无法做到每一个都是圆满的结局——这里,有患者康复欣喜;有无法解决的难题;还有,生命无可奈何的逝去……但是,无论《急诊室故事》中记录下的是什么,有一种感情是永远不变的,那就是我们的口号——生命有痛、有你真好。经过19个小时断肢再植的病人、家属为我们送来家乡的大麻花。节目播出后,因房屋倒塌而几乎遭遇灭顶之灾的小兄妹获得来自社会各方的无私捐助——这一切,让我觉得付出是多么有意义。
《急诊室故事》把镜头聚焦在一个特殊的空间,却从悲伤和苦痛中,发掘出最温暖人心的真情,让人感到有真情、有梦想、有希望。
或许,节目是一个小小的窗口,而今天,通过电视节这个大窗口,它会让更多人、包括远在大洋彼岸的朋友们看到些什么?
或许,你从中看到的是一个更为真实的中国社会;或者,节目会让你有一些改变;或者,只是让你下一次走进医院更心平气和一些。无论是哪一种,作为总导演,我都会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