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银行”的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人埃德加·卡恩提出,在这个特殊的银行里,时间是唯一受认可的“货币”,会员通过为他人提供服务来储蓄时间,当自己需要帮助时,再从银行提取时间以获取他人服务。
近年来,“时间银行”在长三角地区方兴未艾,然而在运作中却存在着“支取不平衡”、无法“通存通兑”的尴尬。
运转多年“只存不取”
苏州杨枝社区的“时间银行”设立于2008年。当年,社区88岁的孤老王玉英突发疾病,日常护理无人担当,同住一幢楼的退休教师张家寅主动请缨,每天两次上门陪医送药、烧饭做菜,开启了社区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的序幕。7年来,加入到社区“时间银行”的志愿者越来越多,储存的“爱心时间”也水涨船高,超过2000小时的“金牌储户”就有10多位。
然而,“时间银行”运转多年,只有志愿者默默付出,却无一人支取。社区工作人员曾多次向志愿者们询问有什么需求,他们总是摇摇双手,说自己做点事情是应该的。
同样遭遇过只存不取尴尬的还有温州的菱藕社区。该小区“时间银行”有“储户”近200名,他们为社区提供着助餐、心理慰藉、免费血压测量等助老志愿服务,“存款时间”超过12000个小时。然而,巨额“存款”背后却也是无人支取的尴尬。为了感谢志愿者的无私付出,社区想尽办法,最终为几个累计时间较多的志愿者提供了一次免费旅游。“但是大多数储户不愿意,也不好意思来支取服务时间。”社区工作人员说,毕竟为大家服务并非图什么回报。
强制“爱心兑付”
为了让志愿者消费掉储存的爱心时间,杨枝社区书记胡锡康伤透了脑筋。最早一批志愿者如今都已年届八旬,有几位还没来得及支取服务就已逝去,更让胡锡康感觉时间紧迫。
去年年底,姑苏区第一家“时间银行客服中心”在杨枝社区设立。“成立的初衷就是鼓励志愿者们消费他们储存的时间,让‘时间银行’达到收支平衡。”苏州葑门街道工作人员谈女士告诉记者,客服中心主要由党团员、大学生和公益社团等组成客服队伍,定期主动询问储户需求,上门送服务。而对那些“不求回报”的志愿者们,客服中心就会启动“强制兑换”,兑换内容包括助老“营养餐”、爱心企业的定额优惠券等。
期待“青年派”加入
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话就是“不求回报”,不过背后的尴尬却是没有年轻人的加入,让“时间银行”变得“支取困难”。在不少设立“时间银行”的社区,“储户们”大多是上了年纪的退休老人。比如温州菱藕社区的志愿者大多在65岁到85岁,嘉兴民北社区雷锋角的志愿者在70岁左右,苏州杨枝社区志愿者的平均年龄也达到了67岁,“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成为社区“时间银行”运作的常态。然而,很快他们也会成为需要服务的对象,但是没有年轻人的加入,今后又有谁来还他们储存的时间呢?
年轻人为何对“时间银行”的积极性不高呢?除了业余时间不如老年人充足外,社区层面可提供的兑换内容也吸引不了年轻人。记者注意到,不少社区推出的可兑换服务大多以居家养老为主,助餐送餐、心里慰藉、陪医送药等。此外,“时间银行”覆盖的范围大多仅限于社区内,一旦搬离社区,储存下的“爱心时间”也无法通兑通存,造成后继乏力。
前不久江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江苏省养老服务条例(草案)》,其中就明确提到将“建立志愿服务时间储蓄等激励机制”,为大中学生建立志愿服务登记档案或记录卡。对此,谈女士充满期待:“如果能上升到政府层面出台政策支持,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相信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加入。” 本报记者 梅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