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电脑桌面上,一直保存着以色列小提琴家伊扎克·帕尔曼演奏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经常是,在我即将开始一项新的工作,或者是结束了一件事,有时倦怠、有时踌躇,我都会用鼠标点击。倏忽间,那惆怅、怨愤、如泣如诉的小提琴声响起,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又一次走进那音乐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辛德勒的名单》以二战为内容,展现出辛德勒为保护 备受摧残和蹂躏的犹太人,大义凛然、奋不顾身,而最终受到犹太人永久的怀念。约翰·威廉姆斯作曲的音乐,深刻而扣人心弦地表现出电影的主题,成为电影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而其中的音乐也已经成为小提琴演奏的重要代表作。
值得一提的还有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电影《钢琴家》,也是二战内容,表现的是一位波兰犹太人钢琴家当时被迫害的故事,其中的音乐多采自于波兰钢琴作曲家肖邦的《小夜曲》。此情此景,更是让观众在银幕前受到冲击而百感交集。
我以为,这样的作品真正是堪称经典。何谓“经典”?《辞海》解释非常简洁明了: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权威著作。法西斯对犹太人的迫害令人发指、罄竹难书,但是,《辛德勒的名单》却表现出主人公一开始并不是出于对犹太人的关爱,他想的是自己工厂不要关门。随着犹太人逐渐进入他的工厂,辛德勒亲眼目睹法西斯对他们的迫害,他开始关心犹太人的生存,终于竭尽全力,甚至不顾自己性命,全力保护犹太人而多达1200名!《钢琴家》源自于斯兹皮尔曼自传,讲述钢琴家因为是犹太人而险遭屠杀,但一位德国军官出自于对钢琴的喜爱,以及对肖邦《小夜曲》的钟情,而千方百计保护这位钢琴家。电影中一个镜头我至今难忘,那是东躲西藏的钢琴家一次在一个角落里看到一架钢琴,他难以抑制地冲上前去,打开琴盖,兴奋地举起双手,刚要触碰琴键,顿时,他呆住了,因为他猛然意识到,这是什么时候?这是什么地方?于是,他只是在空中舞动双手,口中念念有词,此时,却传来了钢琴声……战后,钢琴家始终不能忘记那位曾经救过他的德国军官,而四处去寻找。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经典,那是人物灵魂的展示,是灵魂的煎熬,是灵魂的拷问。同样,在电影《美丽人生》中,看似戏谑,父亲和儿子都被关进了犹太人集中营,但是,为了幼小的儿子,父亲总是说,这是一种“游戏”!目睹这样的画面,观众怎么抑制得住自己的眼泪?
围绕二战,欧美出现了大量经典作品。从文学上看,甚至还带来了文学创作手法的变革。约瑟夫·赫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由此而开始“黑色幽默”。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用象征和比喻、夸张,揭示当时德国人的心灵交织。即使是带有大众性、通俗性的赫尔曼·沃克的多部头长篇小说《战争与回忆》《战争风云》(后来均改编为电视连续剧),也受到读者的极大欢迎,并对所谓的严肃小说的创作带来不小的启示。
多年来,欧美有关二战的文艺作品,早已走过“纪实”、“事件”或者一般叙事阶段(其中也不乏经典,如《巴顿将军》《最长的一日》《珍珠港》等),而升华到对人精神层面的剖析,这样,就有了更为深广的意义和价值,因为由此我们不仅对过去的人有了更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对今天的人,包括对以后的人,有更好的觉察和认知。
在经典的作品中,我以为,文学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熟悉的苏联电视连续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源自于一部中篇小说。颇有影响的电影《黑皮书》《偷书贼》《朗读者》等,都改编于小说。电影的薄弱,首先是剧本的薄弱;而剧本的薄弱,还是因为文学的薄弱。在我们中国,也有过二战题材的好作品,例如,首先是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后来成为长篇小说名为《红高粱家族》),接着是张艺谋导演的同名电影,而名声大噪,也可堪称经典。
可惜,这样的作品实在太少。我期待,有新的经典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