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夏的一个晚上,在外面和朋友吃饭回来,走在小区里,忽然有一股熟悉的香味飘入鼻孔。虽然光线很暗,看不清周围的植物的样子,但我也知道自己是走到小区里那一片夜饭花旁边了。
夜饭花的茎干是肉质的,多分叉,节间会有些膨起,像风湿病患者的关节,所以株型并不是最漂亮。心脏形对生的叶子,开小喇叭形的花,有香气。它和牵牛、凤仙等一起,是我在童年时就种过多次的植物,也是一般市民栽种最普遍的草花之一。即便是现在,到上海老市区的弄堂、街道上去走一走,你还是很容易发现它的身影。之所以栽培会那么普遍,我想主要是因为它的强健,不管在泥土多贫瘠的地方都能生长开花。
上海人叫它“夜饭花”,是因为它的花在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开放,在第二天太阳出来的时候就已凋萎。人们在准备和食用晚饭的时候都可以观赏到它的花,闻到它发出的阵阵香气。
二
那还是好几年之前,我在小区里散步的时候,第一次在这里看到了夜饭花,孤零零的只有一棵,大概是某位爱好园艺的小区居民播种的。
第二年春天再路过这里的时候,就发现长出了不是一株,而是好几株夜饭花的小苗。想必是它去年结的种子落在这里,春天气候转暖又长出新苗了。
等这些小苗差不多长到一尺高的时候,有一天我又路过它们生长的地方,突然发现它们的枝叶已被小区管绿化的人用打草机打得稀烂。
它们马上就要开花了呀!虽然它们并不在小区绿化部门的规划之内,可毕竟也是一种花。这让我这个爱花人不由得暗暗感到可惜。
过些日子我又路过那里的时候,发现那些被打烂的枝叶早已消失不见,不是已完全腐烂就是已被清洁工扫掉,在原地又长起了许多新的夜饭花!
夜饭花的这一被清除——长起——再次被清除——再长起的过程大概重复了两三回,最后小区物业那位维护绿化的员工大约也懒得继续跟这种顽强的植物搏斗了,就任由它们生长。最终在夏末的时候它们再次长成了大株,又开始了开花、结籽的新的一轮繁殖过程。
现在这些夜饭花在小区里已不是一株或几株,而是一大片了。它靠自己的顽强,硬是给自己争取到了一片生长的空间。
三
夜饭花在中国的栽培很普遍,在各地它都有不同的俗名。比如我太太就说在她童年时生活的杭州,她和小伙伴们都称它为“地雷花”。之所以会有这个名字,我想是因为到秋天夜饭花会结出许多小种子,先是绿色的,成熟后变为黑色,种皮上有棱,一头还有个圆盘状的突起,活脱就是个小地雷。剥开外面黑色的种皮,里面是一团白色的胚乳,富含淀粉,以前也有拿它加工了做香粉的。夜饭花杂交的品种同一株上会开出不同颜色的花。所以如果你在一株上看到既有黄色的花,又有黄、红相间的花,又有纯红色的花,不要吃惊,这正是它的特点。汪曾祺在短篇小说《晚饭花》,林清玄在散文《紫茉莉》里,都曾写到这种植物。林清玄在文中还提到,他的母亲称紫茉莉为“煮饭花”,就因为它在农家煮晚饭的时候开花。
它比较正经的名字是叫紫茉莉(学名Mirabilis jalapa),但这跟其他花名里带颜色的植物名(如紫藤)一样,不是一个很好的名字,因为虽然它最常见的品种是紫红色,它其实还有白色、黄色、粉色、红色,甚至还有洒金(如黄色带红点或红丝)的品种。
现在知道夜饭花是原产美洲热带地区的一种植物。在明末编纂的《群芳谱》里还没有它的名字,但在清康熙时增补《群芳谱》而编成的《广群芳谱》里就有了,由此可见它应该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由葡萄牙人或西班牙人带来中国的。
英文里夜饭花有个俗名叫“四点钟”("four o'clock"),也就是因为它是在下午四点钟左右的时间开放。它的另一个俗名是“秘鲁奇花”(marvel of Peru),因为据说它是在1540年左右从秘鲁的安第斯山区传向世界的。为什么它的正经名字里会带茉莉两字,原因也很明显,那就是跟茉莉一样,它的花带香。但是夜饭花是紫茉莉科、紫茉莉属的植物,和木犀科、茉莉属的茉莉其实并没有什么亲戚关系。
虽然夜饭花的香气比不上春兰、蕙兰那般高雅的幽香,水仙、桂花那般悦人的甜香,或茉莉、栀子那般的浓香,但毕竟也是香啊。对这么强健的一种草花,我们不能要求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