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狄更斯的名著《双城记》问世以后,络绎不绝有各种双城记出现,许多已不是小说,而成为两座城市的比较,成为比较城市学中一种颇为流行的范式。随着世界一体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各城市之间的借鉴、摹仿、交流,以及抄袭、竞争,甚至倾轧越趋厉害。于是,对城市与城市的比较和研究也越趋时兴,现在不光是文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等都大行其道,搞起了双城记,连画家也忝列其中,这实际上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现象。在世界城市同质化倾向越演越烈的当下,进行城市之间的比较研究,可以互为镜鉴,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发展。
我所认识的旅美职业画家吴中毅先生将筹备他的个人画展《纽约·上海——城市对话》,这是用绘画和展览形式进行两城市的对话,这里所谓的对话是无声的对话,形象的对话,建筑的对话,色彩的对话,历史的对话,风土人情的对话,归根结底是城市心灵的对话。这样的画展放在上海城市展览馆展出,这就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它不是简单意义的画展,而成为城市研究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是什么?按照美国伟大的城市规划家芒福德的说法,城市无非是个容器,“是贮存文化、流传文化、创造文化的容器”。这就是说任何城市的展示,实质上就是这座城市文化的展示,这座城市生活方式的展示,乃至这座城市精神内涵的展示。因此,像吴中毅先生这样的“双城记”画展,透过这些五彩斑斓的画面,鳞次栉比的楼厦,所展现和袒露的是城市的灵魂与气质,而绝非只是城市的服饰与躯壳。更何况画家对比的不是普通的城市,而是当下世界最发达国家的最繁华都市纽约,以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最繁华城市上海,读城市好比读书,这是两本煌煌巨著,博大精深、卷帙浩繁,吴中毅能用他的笔触和色彩表现出两座城市的精髓吗?这取决于他能否用他的心去读懂这两座城市。
我浏览吴中毅的一幅幅画作,徜徉在他几乎近三十年的上海生活和近三十年的纽约生活中,他的过往的生活已接近苦行僧,他虽然生活在两座光怪陆离的城市,但却丝毫没有浸淫在城市生活的奢靡享受中,晨起作画,直至华灯绽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致他的画技日臻精致。他继续他初学绘画时的热情与观察,在他的素描里,纽约华尔街的牛的雕塑与上海外滩金融街的牛的雕塑,在尾巴部的不同动态都让他捕捉得细致入微,并栩栩如生地表现在他的画中。文学艺术是注重细节的,吴中毅走上绘画之路有这样一个戏剧性的细节:还在他孩提时代,他偶尔在公园看到有一位男子在写生,他驻足观看,渐渐入迷,不能自拔,并执着要认那位男子为师,这位男子就是水彩画家雷雨。往往成事业者第一位驱动力就是兴趣,这与现在家长赶鸭子上架似的逼着孩子去学画画不同,赤橙黄绿青蓝紫,缤纷的世界触动了少年吴中毅的兴奋点,于是一发不可收,他踏上了绘画之路,并就此心无旁骛,义无反顾。二十八年前,他又负笈游学纽约,毕业于纽约大学摄影系。这使他进一步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和科技触角。他不断穿梭于上海和纽约,这两座伟大城市给予他的精神滋养和气质熏陶,使他获益匪浅。
今日再纵观他的画,与早期相比,除了在技术上越益娴熟之外,绘画的格局也显得越发大气磅礴,不拘窠臼。尤其在光影的运作上,在色彩的铺排上,在颜料的涂抹上,他大胆恣意,捭阖纵横,浓艳而不失收敛,朦胧而不失意境,传统中看出前卫的睥睨,另类中蕴含着经典的守望。更不要说,对两座城市的体悟与领略,在他的有力笔触下,往往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吴中毅画展《纽约·上海——城市对话》将于10月27日—30日在上海城市规划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