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更开放
除了希薇·纪莲的《生命不息》之外,在杨丽萍的《十面埋伏》、中国台湾的《云门2》、舞蹈剧场的《双下山》现场,观众都以亢奋的姿态和不间断的掌声,回报着同样亢奋的舞蹈演员们。昨晚在上戏剧院上演的“陶身体剧场”,更是引发观众的大声喝彩。记者从艺术节组委会获悉,今年的几部知名现代舞作品中,希薇·纪莲的《生命不息》出票率达到97%;杨丽萍的《十面埋伏》,早在舞剧开演前一个月即告售罄;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的《20世纪三大艺术巨匠》只剩最后十几张票;当代舞剧《长恨歌》、现代舞蹈《云门2》《四季狂想》都是一票难求。
上海大剧院宣传人员告诉记者,和古典芭蕾剧目相比,现代舞、现当代芭蕾作品常常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局面。如今,上海的舞蹈市场已经从数年前的稍显冷清转为演出热门,更多的舞种使这个市场更有层次性,也让现代舞逐渐走进大众视线,为舞蹈观众所接受。
宣传有绝招
一直以来,大剧院在现代舞蹈作品的引进和普及上不遗余力,每个演出季都会安排一定比例的现代舞蹈作品的演出。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舞蹈艺术更加亲民,包括大剧院在内的沪上的不少剧院,在现代舞蹈作品的市场定位上也一直在摸索方向。拿此次希薇·纪莲的《生命不息》来说,在同期艺术节大量的舞蹈剧目中,萨德勒·威尔斯舞蹈剧场以极高的质量,却用不算高的票价(80元至880元不等)奉献给观众。其次,演出《生命不息》的上海文化广场通过提早开票,和美术馆、时尚购物场所等合作,发掘潜在的年轻观众群体,推动了市场的发酵。
此外,新媒体的“病毒式传播”也是这些年推动现代舞蹈发展的因素之一。记者搜索微信后发现,不少沪上剧院都通过微博、微信以各种图文、视频的方式推介现代舞蹈,收到一定反馈。和音乐、戏剧等其它门类的艺术相比,舞蹈在微博、微信上的阅读率一直较高,就此积累了一定比例的固定的舞蹈观众群体。
期待好作品
今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优秀现代舞蹈项目密度很高。调查显示,上海现代舞观众群出现了几种分流:一是忠实于经典舞团的专业观众,二是喜爱经典作品的家庭观众,三是偏爱精品专场的新晋舞迷。此外,目前大部分上海观众更喜欢有剧情的现代舞蹈演出,例如此次的两部原创现代舞剧《长恨歌》和《十面埋伏》,就收获了很好的票房。
谈到中国现代舞的现状,当代舞剧《双下山》的编导赵梁认为,“我们不能只是模仿,或者为了满足西方当代艺术的缺口,一味猎奇给观众看所谓的中国符号的东西。重要的,是对于我们的舞蹈和文化有自己的认识,并通过学习和反省,做出一些和观众有对接的自由表达。”
大剧院宣传人员王先生认为,要让“现代舞大热”现象长期保持下去,离不开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和精心的节目策划,“只有让观众看到好的作品,才有让他们第二次走进剧场的可能性。”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