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当下的中国,理应把环境保护提到建立国家环境安全屏障的高度,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这种选择,以及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透露出国家意志改变环境状况的决心。今年以来,生态文明领域的文件连续出台,5月和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将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化、制度化,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最严环保制度能否顺利落地,公众却仍有疑虑。环保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让公众看到了这项政策的“力道”和“善意”,如何避免地方干预监测数据,这一责任追究制度,或是一剂“良药”。
环保监测垂直管理,意味着环保“国家队”的公信力将大幅显现,曾经与地方经济发展高度勾连的环境污染现象将大幅减少。个别地方的某些部门不再敢做污染经济的“保护伞”,出于对政绩评价的考虑,或会出现与污染经济“势不两立”的情况。以往,环保工作的难点、弱点问题都在县一级。以后,县一级的环保工作将出亮点,成重点。在立法跟进的情况下,环保力量将覆盖对大气、水、土壤等的精细化保护。在带领群众奔小康的路上,基层干部如何保护当地的空气质量、水质等,将成为群众评议的重点内容。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同志曾如是说,这也代表了群众的心声。“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一种伦理情感,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文化寻根。环保不是一个个的硬指标,而是切切实实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在监察执法垂直管理的基础上,上收环境质量国控点监测事权,厘清在环保问题上企业的主体责任、地方政府的监管责任、上级部门的监察责任,这些制度设计,实为破解环保积弊的务实之策。地方领导干部需学会重新定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可以肯定地说,要改变过去的环保工作行政习惯,在种种考量面前,需要一种“壮士断腕”的决心,才可能真正让“最严环保制度”落地生效。另外,对环保方面的政绩,也需要推行新的核算方式,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让生态文明落地生根。
如何保护环境执法的效力?在发达国家,环保警察或生态警察依赖于完备的制度设计和各种有力的武器装备,保证了执法的权威性。我国的最严环保制度,还有待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但是,环保部门的管理半径毕竟有限,因此发动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非常重要。在环保方面如果能激发起公众的“主人翁”意识,无论对减少环境破坏还是对积极保护环境,都将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提升公民及社会企业的环保觉悟,是成功的顶层设计和优良的制度设计之目标。当国家意志强调“五位一体”,不再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独立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的单独问题,而是与之关联在一起,这种认识上的重大转变,决定了“十三五”期间我们的社会和经济、文化等的建设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是其中必有之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赋予我们一种全新的生活。建立在国家意志之上的顶层设计,将以制度的方式,保证我们的环境生活质量,以及未来发展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