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出门吃饭,遇到邮递员送报。他知道我家每天大大小小好几份报纸塞满信箱,就问我:“2016年的报纸,你订了吗?”“说实话,我真是不想订了——每个月都要整理废报纸,搬到弄堂口卖掉,烦!”“别啊,报纸还是要订的。你可以叫人上门收废品啊,听说app都有了呢!你去找找。”说着,他指点我看今日报上一则评论。
他这么一说,我上了地铁,还真到苹果应用商店搜了搜。今年8月10日,就有一款推出,叫“回收哥”。那时大约是“互联网+”概念越炒越热火之际,于是来了这么一个“互联网+废品回收”。据说,开发商希望通过互联网思维,把城市居民线上预约和从业人员线下回收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为这个看似边缘但又不可或缺的行业拓宽生存空间。
之所以说不可或缺,不仅是市民需要处理日常垃圾,更因为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背景下,倡导绿色概念的社会离不开垃圾分类基础之上的物料循环利用。这是兼顾“小家”、“大家”可持续发展的事业,攸关子孙万代,轻慢不得。要知道,尽管“环保”二字在不少人嘴上已升格为“主义”,但从实际执行情况看,我国的可循环垃圾回收率比较低,这一情况长期以来都是城市垃圾处理问题中的核心难点。
一个季节过去了,“回收哥”的回收业绩如何?下载这个应用之前,我特意扫了评价。苹果体系的满分是5星,“回收哥”仅得1.5星。8月18日升级后,再没有更新过。其间,苹果操作系统升级到了9.0版。细看评论,多数都是1星的最差评价,反映三类情况:一是应用无法注册,二是应用无法联网使用,这些是软件开发的硬伤,“后台还没做好,就上线了吗?”一位用户愤愤地留言。第三类是针对回收价格的:“苹果手机回收价2元,啧啧,我也是醉了。”最终,毫无悬念地,我没有下载。有趣的是,网上稍加搜索,竟有媒体近期对此物大加褒扬。那位作者大概不像我这样,有实地考察再下结论的习惯。
牛皮可以靠吹,但环境要清洁优美,光吹是不行的。还是今年夏天,某银行的员工冒着酷暑来我住的小区摆摊办业务。当时吸引了不少阿姨爷叔,因为开通银行推广的这种借记卡,设定自动扣款支付公用事业费,就能按固定比例1%得到现金返还。与借记卡配套的积分小卡,能在生活垃圾分类的基础上,积累“绿色积分”,在官网上兑换各类礼品。同样的一个季节过去,我核对了这张借记卡的交易流水,返现并没有达到传说中的1%,而所谓回馈环保行动的“绿色积分”更是不知到何处领取。起初,我就持怀疑态度:如果按银行的说法,是在小区安装设备,打卡积分,却没有专门人员负责检验,那谁都可以去积这个分。完全沦为“阳光普照奖”,岂能真正促进环保?
当下的中国经济正在向创新驱动转型。与此同时,全社会对环保也越来越重视。创新与环保结合,是预料之中的好事。但不能仅停留在开发概念的层面,必须把触角有力地伸向现实,去鼓励每一个人充分利用互联网,积极为环保行动起来。否则,只会虚耗大众对环保概念的满腔热情,令他们最终失望而归,把未来真正能落地运转的“回收哥”、“绿色积分”当作“狼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