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闸北=新的静安区。
两区合并的消息终于在几天前尘埃落定。或许是因为有过合并传闻期过于纷扰热闹的揣测与娱乐,这一次,坊间网上,并没有滋生什么新的段子。人们开始以平静的、乐见其成的心态,瞻望合并之后,可能有的种种福利。比如“小的是好的”静安,从此有了继续发展的纵深空间。比如闸北的学生有了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
这并不是近年来上海城市区划的第一次调整。此前,黄浦区相继与南市、卢湾合并,南汇加入浦东新区,原本属于宝山区的长兴和横沙岛被划归崇明县——近15年间,上海正以比较小心稳妥的节奏,一点点完成着新发展阶段里不可避免的城区腾挪和归并。
在黄浦卢湾合并、南汇加入浦东成就超级大区之后,面积只有7.62平方公里的静安区,成了独一无二的袖珍区,关于它与周边城区归并的猜测,断断续续,一直没有停歇过。应该说,合并是事在必然,静安的市民对此也有了相当的心理准备。
但有意思的是,这一次的两区归并,激起的调侃乃至激动议论,似乎比以前哪一次都多都大。闸北和静安两区具有代表性的地点,从静安寺、恒隆广场到火车站、彭浦新村,都成了段子手们编段子的对象。
按照市委书记韩正的说法,闸北和静安的合并,是“强强联合”:一个小而精,另一个大而强。从经济社会发展来说,人们大体都看得出合并的好处,比如可以精简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减少区际割裂和管理壁垒;可以更好地统筹配置资源、打通血脉、规划功能布局、发展产业。
激发起满城调侃、段子刷屏的动因,除了现实利益的计较,更在于文化差异。这是第一次传统意义上的“上只角”和“下只角”区域混合。当年黄浦与南市的合并,虽然也有“高洋上”和“老城厢”的差别,但两区原本就同在黄浦江边,地界交错,文化互渗。静安与闸北所隔,是在上海文化中有某种文化界河意义的苏州河。虽然也有中共二大、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和上海地下组织等革命纪念地旧址,但说起静安,人们还爱提百乐门、十里洋场、石库门、梅龙镇和恒隆广场。说起闸北的历史记忆,则是滚地龙、四行仓库、日军入侵、民族工业,联系着铁与血,是粗枝大叶、爱憎分明的,不“静”也不“安”。所以,一想到“静安区彭浦新村”,很多久居上海的市民都不免觉得怪异、别扭。
旁观者说闸北是“吊丝逆袭”、“入赘白富美”,闸北人虽然也指望着房价能因更名而涨、孩子能进更好学校,但在文化心理上,恐怕也并不买账。毕竟,上海五光十色的丰厚历史中间,“闸北”也曾是浓墨重彩之地,有自己的风格与故事,如今结束,总觉得像是少了一块拼图,让人心里空落落的。
但,这正是飞速发展的上海的必然。传统的上只角、下只角之隔,早已日见其淡,当“三湾一弄”变成中远两湾城,当南汇人开始习惯“我伲浦东”和家门口的迪士尼,当闸北逐渐成为静安,上海已走在文化嬗变的关节点上。郑重作别旧日,珍视血脉延续,合力营造今天与明天才是真格。新静安,愿你成为下一代上海人心里美好而丰厚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