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这也是东艺新演出季“各国交响”系列音乐会首次启动“德奥之声”。他们现场演绎了贝多芬《第二交响曲》以及马勒《第四交响曲》。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交响乐团之一,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由萨克森的莫里兹王子于1548年创建于德国德累斯顿。自1617年起,德国著名作曲家许茨、韦伯、瓦格纳等都曾在这个乐团担任指挥多年,并首演自己的作品。在演奏风格上,乐团以“声部平衡”著称,“乐圣”贝多芬曾在他的书信里写道,“大体而言,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是欧洲最出色的乐团。”
本次音乐会曲目选择上,德累斯顿用马勒第四来衔接贝多芬颇有意义。他恰恰继承了贝多芬注入德奥音乐的哲学。《第四交响曲》是马勒所有交响曲中编制最小、时长最短的一首,丰富的打击乐器创造出精致、诙谐的声音,女声的加入使作品更富有温暖的色彩。颇为重要的女高音角色由德国歌唱家汉娜-伊丽莎白·穆勒担任。
四次造访上海的乐团,其中三次都是在东艺上演音乐会。这当中,围绕着乐团、曲目、演奏家、观众等等发生了一系列值得回味的故事,从中可以发现这十年来上海的观众的悄然改变。第一次,是2006年,按老牌乐团的常规,一开始仅分别在上下场安排了勃拉姆斯《e小调第四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命运”》两首大型交响曲。当时,时值东艺刚开业,观众尚不熟悉地理环境,加之剧院周围交通拥堵,部分观众对音乐礼仪所知不足,在综合多方因素后,东艺总经理林宏鸣力主:“一定要在第一首曲目前安排相对短小的序曲,以方便迟到观众不至于错过整个上半场的演出”。最后,乐团加演一首《唐璜》序曲,后在排练时,指挥郑明勋对排练效果不满意,又决定取消。几经周折,最后改演《魔弹射手》序曲,音乐会现场效果沸腾。
第二次,是2009年。首席指挥法比奥·路易斯则演绎了规模大、难度高,演奏机会较少的理查·斯特劳斯作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首曲目太艰深,从未在上海舞台上演。对此,乐团曾担心是否会因此影响票房。然而最终那场音乐会的票在演出前销售一空,并且现场观众表现出的专业给乐团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回国后,乐团专门致函“赞赏并感谢你们在曲目选择上的魄力和卓有见地的宣传,希望能再次回到你们非凡的舞台。”2011年乐团如约第三次前来。这次向来力促中国青年音乐家与世界名团合作的东艺向乐团推荐了曾获得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金奖、土生土长的上海小提琴家黄蒙拉和炙手可热的70后指挥尼古拉·齐奈德合作布鲁赫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德奥作品最佳演绎乐团和上海特产小提琴家的合作擦出的浪漫火花另无数观众沉醉。可以说,德累斯顿的每次到来都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从“熟悉”到“陌生”再到“好听”的曲目安排,德累斯顿以其出色的表现收获了上海观众的非凡的口碑。
第四次造访东艺,乐团方面提出这场音乐会不再安排序曲,考虑到经过多年的艺术熏陶后,市民欣赏礼仪的完善和素养的极大提高,东艺欣然同意。郑明勋的亮相都令人印象深刻,其简单犀利的指挥姿态和对音乐孜孜不倦的执着追求令其近年来的艺术造诣不断攀升,近年来,随着沪上观众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交响音乐会在择曲上愈有偏“深”趋势,结构大、时间长、理解难的作品频频亮相音乐会。而这次,德累斯顿选择回归德奥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