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开始,阳光基地在全市各区县广泛成立,它是继阳光之家、阳光工场之后又一服务残疾人的阳光品牌项目,旨在解决近万名就业困难残疾人的就业难题。这一就业援助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为就业困难残疾人提供生产劳动、职业培训、职业辅导等职业康复活动,使就业困难残疾人通过培训,增强劳动技能,提高就业能力,为今后实现市场化就业打好基础。
目前,浦东等区县的一些阳光基地通过社会化运作,引进社会组织开展几年的职业康复训练后,已有残疾人走出阳光基地,成功实现社会化就业。不过,这样的佼佼者还不是大多数,学员们主要还要在阳光基地中依靠“政府补一点、社会帮一点、残疾人做一点”的方式,获得基本生活保障。
然而,因为阳光基地的学员都是就业困难残疾人,职业技能和身体条件都较薄弱,劳动时间有限,再加上,阳光基地建设时间不长,仅仅依靠残联的力量也比较有限,硬件环境也不是各个都能尽如人意。例如,有的阳光基地已初步达成意向的一些项目竟会因为厂家的送货卡车无法开进来而不得不作罢,有的阳光基地则因为没有电脑机房而无法承接数字化项目。所以,长期以来,阳光基地的劳动项目普遍以简单手工劳动为主。
以此次洽谈会为例,虽然组织者已经有意识地拥抱互联网,引进不少时下最流行的手机微信“微分销”“微商城”项目,但是,唱主角的依然是“贴双面胶”“佛珠串编”“折单页”“包装销售册子”之类的简单劳动。不少业内人士都已意识到,如果阳光基地的合作项目长期停留在这个附加值较低的领域,不仅难以提高学员的劳动收入,也不能显著提高其职业技能,很难实现市场化就业的目标。
记者从一些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还了解到,即使是这样的简单手工劳动,也不是每个阳光基地都能“吃饱”。因为社会还不够了解,宣传和对接渠道有限,许多阳光基地能联系到的劳动项目往往时有时无。这样一来,阳光基地学员除了能得到政府每月补贴的808元托底收入,劳动所得十分有限。
怎样让阳光基地的职业康复开展得更红火?记者从一些区县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了解到,他们最关注和迫切希望解决的两大问题:首先是盼着政府能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参照录用残疾人就业的企业税收优惠,也能给阳光基地的项目对接企业一定政策优惠;其次,一些基地碰到因无法开具增值税发票而无法洽谈项目,他们希望,能通过一定方式解决这个难题,更好发挥阳光基地的就业援助功能。同时,也希望更多爱心人士和企业再托一把,给残疾学员更多实践机会,能为家庭多出一份力,也为自己实现更多价值。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