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传出消息:市人大常委会“立法专家库”和“基层立法联系点”正在筹建中,这将是“开门立法”的一次新探索。观察五年立法规划中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社会领域立法,不难看出,“开门立法”让法规更有执行力。
听证有民声
2013年,在《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立法听证会上,市民李金泉是听证陈述人之一,他主张将地铁逃票纳入个人征信系统。
听证陈述人蒋德海认为:“逃票跟经济实力无关,是个人诚信问题,是道德养成问题。”
“还要区分情节,若及时补票、认真检讨,可否先不纳入征信系统。”听证陈述人裘铮说,市民可以查询,若有异议要有申请复议的渠道。
2013年9月,“轨道交通立法听证报告”在上海人大公众网上公示。报告显示,逃票将被纳入信用信息系统,加收5倍至10倍票款的规定是合适的。去年1月1日起,轨交条例实施。此后,无论是李金泉、蒋德海,还是裘铮,他们看到的一个变化是:地铁里,逃票的越来越少了。
评估为民生
老龄化和少子化,让民间呼吁多年的“单独二孩”进入地方立法视野。去年2月,《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案)》(草案)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立法调研显示,“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可能面临的风险是:不同年龄段的单独夫妻在3-5年内可能集中生育第二个孩子,形成“生育堆积”,对医疗、教育、生育保险等公共服务带来压力。立法前的风险评估则表明,职能部门能够应对可能出现的“生育堆积”。去年3月1日,修订后的《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实施。众多“单独家庭”有了法定的选择权。
规划取民意
立法决策,不止要听专家意见,也要听民间声音。这是市人大常委会筹建 “立法专家库”和“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初衷。
上海法治研究会是一个社会组织。2013年,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委托社会组织参与5年立法规划建议项目初步筛选,上海法治研究会收到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转来的立法项目建议共246条,其中社会公众提出88条,政府部门提出115条,其他单位提出43条。市法治研究会对246条项目初步筛选“合并同类项”,形成174条立法项目建议;再筛选合并最后形成60条立法建议项目。什么样的立法项目是公众需要和急需的?市法治研究会的评估表明,关注度达到100分以上的是:养老保障、食品安全、个人信息安全、诚信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物业管理、拆违等领域的立法。
“引入社会组织参与制定5年立法规划,是‘开门立法’的一次尝试——在立法项目起草阶段,就专门引入社会组织参与,让立法成为普法过程,让规则的制定过程成为公众有序参与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实践过程,法规的执行力也因此更有保障。”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丁伟说。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