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79年春天重返上海后不久,适逢上海作家协会恢复活动后举办的一次创作研讨班,我有幸和新老文友们共同学习,甚感幸运。研讨班后期有一个月时间深入生活和写作,我选择了采访抗日战争时期的“浦东游击队”,如果可能,我打算写写这个鲜为人知而又富有历史意义和上海地方特色的题材。
先后去了当时的南汇、奉贤县,在当地文化部门的帮助下,拜访了多位健在的浦东游击队队员。他们深情地回忆,动情地口述,我边听边记,记满了两本笔记簿。但我还不能动笔,因为还没有寻访到浦东游击队队长朱亚民同志。
经多方打听,有了朱亚民在苏州的地址,我赶去拜访,受到热情接待,和他促膝长谈两天两晩,还一起讨论了一些问题。我带着不虚此行的满足返沪时,已在构思这部书……
可是,我却没有完成这项写作任务!
近日我之所以会想起这些往事,是由于举国上下都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当年浴血奋战的浦东游击队队员们的英勇事迹却鲜为人知!我怎能不因此而心生愧疚?工作频密调动,忙于应对固然是客观原因,但也难以让我排遣失职之内疚!
联想到卢沟桥事变一发生,上海的文艺家们就愤然握笔,在七天内创作了剧本《保卫卢沟桥》,并立即投入排演,接着在蓬莱大戏院公演,日夜两场,场场爆满,台上台下心连心,反对侵略、保家卫国的口号声响彻云霄!
还有上海音乐家麦新,创作了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第一次在南市文庙内千人合唱!而从法国移居上海的饶家驹先生,从日军枪口下拯救养活了三十万难民,因为这位法国神父的壮举,原本只为救助战争中军人的《日内瓦公约》,加上了“拯救平民” 的条款,并被称为“上海模式”……
这都使我联想到,上海这座中国沿海城市的文化特色,在抗日战争中呈现的文化现象,多么鲜明的海派文化内涵和外延!
六千年前,上海还是一片汪洋。是大自然神奇的手,造就了上海这座滨海城市。
人们常说大海是蔚蓝色的,没错;可这蔚蓝色往往只是海水表层的一种颜色,随着海水深度和阳光角度的不断变化,海水就会呈现不同的颜色。这说明海水的颜色是非常丰富的,而且变化也很快。这是我们海派文化研究工作者特别需要注意到的!
可喜的是,我们的海派文化研究正在多角度地向纵深发展,海派文化论文集连续出版,受到读者欢迎,特别是外国友人的赞同;海派文化丛书的少儿版,也在策划、启动中了……
大海的颜色丰富多彩,令人喜爱,值得我们继续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