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互联网+带来的最大便利,莫过于转账快捷。在三天连打十只新股的本周,这一点体会尤其强烈。我坐在外滩某银行营业大厅内,轻松点击网银体验区的鼠标,两分钟就转了活期所有余额到绑定第三方存管的另一家银行。旁边柜台上,一位中年朋友还在忙活着同行转账:“对,就300块。啊?不对,不是这个草头黄,是三横王。”接着,点钞机沙沙作响。他这单业务随着柜员小姐那格式化般的“请您在右下角签个字……好的,谢谢。您还有其他业务要办吗……麻烦帮我按一下评价,谢谢。”才告结束。其实,如用智能手机,装个应用,这些麻烦都可省去。
数字时代,银行投入越来越多资源到设备、软件上,来为自己,也顺便为客户挡开这些麻烦。智能手机应用、微信公众服务号现在几乎是家家银行都着力建设的,多数基础业务都能在上面完成。有一家大银行,甚至软性强迫客户不要到柜台存百元纸币。你去柜台存,柜员会露出可怜兮兮的表情:“您身边有零钱吗?一元也可以。我们考核存款机迁移率的。”这搞的是什么名堂?就是说,百元大钞都归存款机吃,柜台不许只存百元大钞。总之,银行的科技往前走,就是一派基本不用麻烦人的景象。
然而,我们这个过渡时期里,科技时不时还要掉链子。就在某银行把信用卡业务开办卅年的广告铺满地铁,大造话题,鼓励客户去手机应用、服务号抢某饭店现金抵用电子券的同时,这家饭店里,顾客想“掏出”电子券抵扣消费,却遭遇尴尬一幕:银行的网站瘫痪了。大堂经理连问数次:“先生,您的券能打开了吗?给我抄一下序列号可以吗?”客户登录了无线网络,又试4G,还是没辙。有的灵机一动,打电话给朋友,寻求外援,希望他那里网站上得去。有的满腹牢骚,电话投诉,那边是客服小姐耗费五分钟请示主管领导,轻音乐曲连轴播放,最后答复:“不好意思,先生。后台查过了,网站正在抢修。请您稍后再试。”稍后是多久呢?望着大堂经理款款行来,又要索码,真是稍候一秒也嫌长啊。再说另一家大行,报纸财经版上寻常见,动辄就是手机银行获得张三李四协会评出的五星大奖。用起来,不是闪退,就是刷新无极限。转一笔账,要登录好几次,而且对“抢生意”的银行还做了隐形屏蔽处理:你可以发起转账,但钱永远转不出去。科技,居然成了不正当竞争的秘密武器。
市场营销理论的热情在追捧完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人机交流之后,又扑向了“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不少银行跟风,大打“金融服务进社区”这手新牌。我家对面的豪华小区里,“闪退”银行就开了社区银行。规模小,很多业务办不了,柜员倒是解放了,歪坐在尺寸迷你的“大”堂里,和保安谈笑风生。我每次进去,心理压力都不小,生怕打断他们谈股论金。有趣的是,社区银行周末营业,不少金融服务无法开展。周一却是关门,而周一又恰恰是许多居民想要购买、赎回金融产品的日子。
银行财力雄厚,在城市的公共媒体、空间制造话题,分分钟是小菜一碟。然而,话题制造完,是更严峻的实战考验:新产品、新业务是不是经得起用?互联网+、进社区,说到底,不是看谁点子多,而是哪家的软硬件服务过硬。否则,无论人机还是人际,只能让缺点、问题暴露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