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见不平,既不能“拔刀相助”,也不是“一声吼”就能改变局势的,有哪些事?
最直接的一桩,就是当真路遇不平、被“坑”的时候。
经常开车经过的一段路,第N次被醒目的隔离桩拦起来,一台突突作响的挖掘机,一群在车流中间紧张忙碌的工人,几个揭开盖子的窨井,就预示着,这一段路面,又要开始一次挖开、修理、铺垫、复原的过程。
复原,只是我的主观想象。这次马路小工程进行得飞快。有一天围栏撤去,交通恢复如常,习惯性地提速,到了近前,才发现路的当中,陡然现出一块四周凹陷、中间凸起的洼坑,虽然不至于陷住车轮,但那哐啷哐啷硬生生毁车的几记颠簸,着实让人心疼火大。
这样人为造成的不平与浅坑,在每天必经的道路上,还有不少。平整的道路一次次开挖再填补,新的与旧的水泥沥青并不能做到无缝衔接,不但走上去时会有高低上下的崎岖不平感,远远望去,更像是好好的一块崭新大衣料,刚裁制就打了补丁,一次次,补丁旁边又摞上新补丁,没有挺括品质,只剩下缝缝补补的寒酸窘迫。还有更奇葩的一段路,窄到只有来去两根机动车道,不知为什么,一根车道内设有长长两溜窨井,隔开五六米远一只,只只高出路面三四寸,过往车辆到此,全都得放慢速度,一条长路顿时拥堵。与之相去不远的路口,则是五六个窨井毗连,个个盖头边沿凸起、内里却又凹下去数寸,熟悉地形的车辆预先偏转方向盘慢速驶过,不熟者正拉起速度,只能硬生生接下那几记颠踬,说不定会在心里窝火地抱怨一声。
不只是车道。家门前的人行道,是在迎接世博会时赶工重铺的,当时崭新齐整,很是美观。然而,走了没几天,便开始有了高低和残损,到了下雨天,脚步匆忙时踩翘一块砖,没准就溅得一腿泥。
这样一些总能成功激起人心里不良反应的细部,都已存在了三年五载以上,不是偏乡僻壤、难得一见,而是“国际大都市”光鲜亮丽大布景下百姓都已安之若素、马虎隐忍的日常。
这两天刚看到一条小新闻,据说上海已经引领“地下管线革命”,正在研究建设综合管廊,将多种市政设施建在一条公用隧道内,检修改造,不用再对道路路面“开膛破肚”——事实上,关于“拉链路”的批评与呼吁,已经持续了十年以上,但至今还在“研究论证”,也是够让人“捉急”(着急)的事。
当然,上海的道路上,仍有许多平展服帖、挺括细致的窨井盖、行道砖,其中一些,还是几十年前、甚至近百年前安装的“老克勒”。与那些让人不舒服之处存在的差别,绝不是什么高精尖技术,而是只有两个字:认真。究其根源,一个是在谋长远,经营百年城市,一个是求变化求效率。萝卜快了不洗泥,急于发展,往往都是只求表面的辉煌亮丽,而俭省掉了内里的舒适持久。然而只有观光客才爱高楼华厦的第一眼惊艳,老百姓在意的,恰是面子底下天长地久的舒适。